学习笔记——读书心得: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深度学习
是云华
一、课堂讨论 合作共享
课堂讨论是学生依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与情感的“双赢”。例如在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课堂气氛活跃异常。生甲:0÷0=1,因为1÷1=1;8÷8=1;100÷100=1……由此得出,两个相同的数相除的商都是1,那么0÷0也不例外。生乙:0÷0=0,因为0÷1=0;0÷2=0;0÷100=0……0除以任何非零数都得0,所以0÷0也应该是0。过了一会儿,学生丙说:“我认为0÷0=2。因为0×2=2,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得出0÷0=2”。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都拼命抢着说“0÷0=3”、“0÷0=4”、“0÷0=5”……他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此时教师及时“收网”:“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说明大家都很爱动脑筋。那么0÷0到底等于多少,它有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因此,0÷0的商不确定。”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能不能给“0作除数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这个论题下个结论呢?学生纷纷表示:0不能作除数,0作除数没有意义。以上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了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换位思考 思维互现
传统的教育学习,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师生很难有有效的数学交流。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换位置、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在解惑答疑的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呈现和展示教师的思维。在角色互换之中,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交流。
三、小组合作 深思细辩
小组合作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同学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其他几位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