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是云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数学教学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现状1:形式化。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课堂,当堂开展小组研究探索,短时间内就有多种解法,小组汇报时每人的方法都不同,有条有理,个个都具有代表性。细细想想,这样的儿童真实吗?这样的课堂可能吗?
现状2:程式化。老师们在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不求变,不求思,每天教学就是走教材流程。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当题型变化、或问题表述改变时,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这是因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即使学生没有理解,但凭借模仿也可以完成解题。长期的模仿致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依赖,一旦改变常规,思维就会“短路”。
现状3:碎片化。教学缺乏整体性,不能对教学素材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沟通,不挖掘教学中基于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隐性教学内容,浅表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如同散沙一般,呈碎片状。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很少有主动寻找解题策略的举动,课堂上教师过度的铺垫和启发让学生萌生了“等”、“靠”、“帮”的心理,无疑,这些都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提升。
追根溯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何在——
原因一:学习方式被禁锢。教师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三部曲”模式,即“填鸭式——讲授式——问答式”。而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心理特点,教学中从形式到实质把学生管得过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原因二:学习内容缺乏生长性。很多教师在备课时,眼里只有一节课或是一个单元的课,很少有教师将所教内容置于整个知识领域的系统之中去思考、定位。教学视野的局限决定了教师设计的学习内容没有生长性,即教师没能“留有余地”,让问题生发学生由此及彼的思考,因此往往出现课止问题止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也极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通过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深度的理解,结合课堂教学范式的变革,班级组织制度的更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真正胜任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的任务要求,从教师的改变影响学生的更有深度的学习。
深度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课改经验,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资料。 实现师生关系的转换。在课题实施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中心、学生深度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