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习》读后感
1. 课题发展的需要
我校在2021年6月数学市级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立项,为了让数学老师们对课题有更深的了解,学校为每一位数学老师购买了一本《重塑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样态新探八讲》一书,作为理论学习的素材。
2.双减背景之下,“减量不减质”,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课堂里学习发生了吗?发生了怎样的学习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好像都听懂了,做题却错很多”“类似的题都会,变式或综合一点的题就不会了,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更困难”“一部分学生数学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没有兴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听讲+记忆+操练"的传授型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感悟不足,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建构,也不会灵活迁移应用。这样的学习,呈现出“零散学习,点状思维”的特征,亟须通过教学变革重塑学生的学习。
这本书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所著。主要包括上篇:学理探索,下篇:课堂样态。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育人目标、学习环境、学教方式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注重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重塑学生的学习,通过阅读,我们知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其一,重塑学教关系。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重塑学与教的关系。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教不等于学,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 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知识很难直接传递给学习者”。“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学习,别人无法替代”。教师要树立“教为了学,教为了促进学习真实而有深度地发生”的核心观念,教学的着力点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
首先,“放大学”,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的机会,让学生的“学"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实现“会自学、会思考、会倾听、会表达、会提问"。其次,"优化导”,从“教学”转向"助学",通过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反馈,以“导引方向,引路搭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
其二,重塑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学什么?学生的学习时间总体是有限的,怎样选择和重塑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发现、自己的顿悟,增知识、长见识、悟道理,实现思维的发展、素养的生长和心智的成熟?
一方面,要以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看教材,厘清单元学习目标,以单元“大概念”“核心任务”为统领,适度调整、适度整合、适度拓展。同时,就节课而言,也要基于教材和学情挖掘“深度学习点",把握核心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着力于关键点、困感点。
另一方面,教学要尽可能选择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作为学习材料,加强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学习动机更强,学习的程度更深,学习的获得更多。德国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选择和重构学习内容时,要善于用蕴含问题的真实情境呈现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深度思维的产生。不足,不够深入。
其三,重塑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怎么学?当前,很多课堂学习还是以“听讲+模仿+操练"为主要学习方式,还存在着“以听代学”“以练补学”等现象,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导向到回答、印证、记忆标准答案和操作程序等,学习浮于面上,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孤立地记忆所教授的知识,没有主动的深层思考,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应用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是重塑数学学习的关键,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浅层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意义学习、深度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关键是学生的“学”不能是“喂食式”,核心是导引学生“参与、建构、表达”,提高学习参与深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具有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的“核心问题”和“大任务”,驱动学生“卷入学习”,开展“自学、思考、表达、倾听、提问、讨论、反思”等学习,学习过程充分展开,促进学生“入学、真学、深学”,在挑战中建构,在交互中深入,实现理解的通透、知识的迁移、心智的成长,真正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其四,重塑课堂样态
课堂样态是指课堂上学生学与教师导的学教方式、学教结构等,是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与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可以是多元的,如“问题导学"“预学分享”“做中学"“混合式学习”“长程学习”等(如下图所示),每一种课堂样态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 学导路径和适用范围等。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征等选择适合的课堂样态,撬动学生的“入学、真学、深学",实现深度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并不唯一,课堂样态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对于某一学习内容而言,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教方式进行组合,有效实现“促进学习真实而深度地发生”。
本书的撰写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上篇“学理探索”篇共三讲,结合当前教学现象分析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内涵要义,从“入学、真学、深学”三个维度阐述了学导策略,从学习内容、学教方式、学习任务设计等维度阐述了学导设计的方略,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教学改进方略。下篇“课堂样态"篇共五讲,阐述了“问题导学”“预学分享”“做中学”“ 混合式学习”“长程学习”等五种课堂样态,阐述了每一种课堂样态的要义、学导策略要点与关键技术,并通过典型课例进一步分析, 典型课例首先分析“学什么”与“怎么学",再“微格式”解析学导过程,最后每个课例均围绕“入学、真学、深学”三方面作整体分析解读,帮助教师把提每一种课堂样态的操作要义与策略, 推进各类课堂样态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学习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问题或学习任务导引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分享、讨论,并在学习中体会到激动、兴奋、快乐,有利于知识获得与情感动力共生,从而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
重塑学习,不是推翻,是升级!重塑学习,是重新认识学习,通过教学变某改进学习,少一些听讲、记忆、模仿、操练的学习,多一些理解、重构、发现、顿悟的学习,促进学习真实发生,促进学习从“知识”走向“素养",从“教会”走向“学会”,从“零散式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