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种“翻墙”的隐喻
学习若总是轻松、愉悦的,则难免流于肤浅;若总是艰涩、枯燥的,又使人望而生畏。那么,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学习应该有挑战性,就像前进路上有一堵墙,我们必须翻越它。翻越前,分析、审视现有条件;翻越中,巧借支架、克服困扰;翻越后,享受亲身体验带来的喜悦之感。
一、悄然逼近:用浅白的情境邀约儿童学习
从简单,学生人人都会的知识导入能使学生消解新知学习的紧张情绪,快速进入新知学习状态。当然,情境导入不只是放松和逗乐,而是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新的序列和新的结构渐渐浮出水面,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设计浅白且与新知密切相关的情境,探得学生的经验和困扰,邀请学生共同来攀爬这堵学习之“墙”。
二、努力攀爬:用问题引领课堂进程
每个人攀爬墙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会用绳索,有的会用梯子,有的会徒手,还有的会撑杆跳……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营造安全和谐的讨论、质疑氛围,并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领——为了翻墙,或许我们也可以从墙底下挖条地道呢!这就是问题的魅力。
很多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世界里都存有一些痕迹。教师细心觅得并抓住这些痕迹,设计关键性问题,用众多的事例“举三反一”,就能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接,促进学生经验的拓展和深化,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欣然翻越:用雕琢的细节促使学习进阶
不同情境下的“墙”,翻越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这堵墙有裂缝,没那么牢固,我们何不集体推一推呢?“墙”轰然坍塌,人自然可以越过。如果墙处低洼处,为什么不放水淹没后游过去呢?课堂教学不是单行道,而是非线性的。我们应该仔细研磨细节,确定更为合理的翻越方式。可见,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为了促进学习的深度发生,课堂上不能总是“轻松无障碍”,而应瞄准学生的经验世界,通过设置一些“不协调”,制造“撤除爬梯”的紧张和不适,打破学生即将达到临界点的脆弱平衡,以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因此,从根本上讲,翻过一堵墙虽有多种方式,但好课的样态只有一种——指向“人”的发展。这便是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学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迷恋其中,如切如磋,乐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