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一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九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是徐珮     来源:原创

什么是美?听李健的歌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浅吟低唱,如诗般直击人的心灵,让人沉醉,让人迷恋;品《教育原来如此美好》亦成为生活中美的领悟,那真诚的文字诉说着一程程美好的教育之旅,让你不由得感慨:教育,原来如此美好。

一直以来,我们总喜欢告诉家长,“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然而,现实中,我们自己做到了陪伴吗?或许,我们仅仅只是在工作时间内与孩子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我们的陪伴也就仅仅只是在日常上的督促与提点,并没有走入心灵深处。真正的陪伴首先应该是共情的。在学生出问题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换位思考,与学生感同身受,悲喜与共。这样,学生心理上有了依靠,与老师有了共鸣,双方才会产生有效沟通的可能。肖老师在班级管理上采用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陪伴,让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实意,于是,教育便水到渠成了。其次,陪伴应该是静心聆听的。面对学生成长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做得最多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然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如同沉入潭中之石,半点涟漪都未曾激起。如果我们能够少说,多聆听,那么我们才能了解更多的真相,触摸到更多的教育真实。正如顾城的诗中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我在执教一年级美术课过程中,遇到一个特殊的孩子。这孩子发育相较同龄人而言略有滞后,行为规范比较差,美术课堂又比较轻松,时常会有小游戏,所以这个小孩子格外没有“规矩”,常常在课上随心所欲,走下、做鬼脸,想干嘛就干嘛,完全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我苦恼极了,有了这样一个小朋友,美术课时常被打断不说,还很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和课堂氛围。有一次在他影响了其他同学之后,我生气地批评了他,并且取消了他的画画资格。他眼眶立马红了,双手抱胸,两行眼泪流了下来。我平静地问他“是不是觉得很委屈?”他点了点头。接着又问,“哭是不是因为老师取消了你的画画资格?”他回答说,“是的”。我心里明白,他是喜欢画画的。登时我心里就有了对策。

这位小朋友让我陷入了思考,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智力有高有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同,差异颇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每个小朋友或者说是某类群体要因材施教。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具体实施起来,我们有时候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会失去耐心。首先,我们应该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放下老师的身段,平等地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处理很多问题和矛盾。光是了解肯定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孩子们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有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精深的教育知识。

接下来就是要对症下药了,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但是这些表扬不是毫无道理的,对这类学生的表扬要具体,越具体越好,这是其一。其二,表扬的次数和标准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越来越高,表扬奖励这些要从外部激励转为内部的学习动力。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类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有耐心和爱。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白,教育就是两层含义,一是教书,而是育人。教书是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是工具性层面的事情。育人是培育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等是精神性层面的事情。所以,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要知情、知性、知人,要了解人的本身,然后才能高效地开展教育之事。因为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给学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而要培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就不是一件易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