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的浅认知
郭元祥老师提出,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的符号教学而提出来的。它基于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价值引导功能,对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郭元祥老师认为深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数学深度学习我现在重点抓以下两个方面:
一、让孩子的思考更有深度。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二是加强了评价,对于积极回答问题并正确的加以肯定,进行表扬。
例如学习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为了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在交流中理解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之后,进而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正方形、长方形、及树叶的周长。在让学生交流方法时,有的学生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其中几条边就行了。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条边的长度, 再拿这个边长乘10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五角 星的周长了。长方形的周长,也不需要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因为长方形的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的学生说出了如何去测量不规则的图形,比如树叶,先用细线把它的一周围上,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线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解还要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二、让课堂练习更有深度。
首先是练习的时间。课堂练习如同瓶子装水灌得太满就没有再容纳的余地。学生练习量过大没有自由空间则失去再发展的潜力。量过少学生掌握的就不牢固。每节课的练习时间控制在10到20分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又不至于太烦。
其次,练习尽量要满足差异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如在学完分数除法应用题,做练习时我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先完成题目的要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有能力的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这样的要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尝试的空间,对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列对式子就行了,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达到能“跳”的“跳”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再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题。最后,练习讲评应及时,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调整练习的难度,确保练习的有效性。讲评要讲解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更要暴露典型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变个别同学的典型错误为全班同学的经验教训。
我在课堂训练时一般是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巡视,然后选择解题过程正确规范的和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正误对比板演或展示。讲评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一题多解:本题还有哪些解法?哪种解法更为优越?讲评要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
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要与学生一起提炼解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