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及学习路径的内涵解读
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中提出了要掀起“课堂革命”的重大改革命题,直接将改革的焦点聚在课堂教学上,加速推进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本次会议开幕式的致辞中也再--次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创造性地学习,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观察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设计出适切的、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进而引发学生有质量的思维呢?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巩子坤教授分别以《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和《学习路径的实践与完善》为题目,就深度学习的意义学习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为与会代表进行了报告和阐释。
1.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的提出,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诉求,更是面对“把机器变成人”的时代的思考我们需要回答,教学到底在什么意义上是不能被替代的?
(1 )深度学习是什么。
①正确理解教学活动。
要回答什么样的教学不能被替代,首先要回答:教学的根本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教学活动?
在报告中,郭华教授带领现场教师共同思考“教学是什么样的活动,你在其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并通过对“教”、“学”是否存在及对所形成活动特征的阐述,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关键责任人”。
那么如何判断课堂的教学活动呢,郭华教授给出了四个条件:
条件1:由教师引发。
条件2:学习特定的内容。
条件3:教师设计的内容一定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条件4:如果是-个教学活动,它一定是一个道德的、教育的活动,如教的内容是正向的积极的、鼓舞人心的,学生不是被强制的、被压迫的等。
②深度学习的要点。
与深度学习相对应,现在的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浅层学习,如小和尚念经一-有口无心鹦鹉学舌、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等。浅层学习容易造成脆弱知识。脆弱知识具体可表现为惰性知识,即某些知识虽然学过,如果不提醒却不知道学过,无法提取、应用等;幼稚知识,即知识如果离开课堂环境,对知识的理解又回到了学习之前的幼稚理解上;模式化的知识,即只知道知识的表面,不知道背后的道理。
而深度学习意蕴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培养走向未来社会实践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因此,深度学习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点:
要点1:深度学习是教学中的学生学 习,而不是一A 般的学习者的自学,必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要点2: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
要点3: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要点4: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2)深度学习的关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观念上的共识。但是,观念和行为之间有巨大的落差——其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成为主体。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客观矛盾造成的。
教学的目标
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空间;
学生没有学过的、觉得难的部分
学生现有水平
应该说,只有当学生有能够操作的对象时,这时内容是客体,学生这个主体就存在了。如上图所示,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是教学的空间,也是“最近发展区”。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学是要引领、提升学生发展的,所以教学内容要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是,如果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当时,学生能够操作,可此时教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当教学内容难度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时,学生难以操作,失去了操作的对象即客体,学生就不是主体了。矛盾就出现了。
那么如何能够使得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呢?靠“降低难度”或者“灌输”的方式肯定是不合适的。学生要有现有水平:能够操作的对象(客体)才能成为主体,客体从哪里来?要由教师做转化。
教师是教学的第一关键责任人。学生如果“跳一跳”就能轻易地“摘果子”,他并没有在现有水平上实现较为明显的提升和发展,只有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摘到了果子”,这才是最近发展区的含义。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化:目标转化为愿望;知识(人类历史文化)转化为对象。其中,将知识转化为对象,经历了“知识-+教学内容t→教学材料及其活动”及“教学材料及其活动→教学内容→知识”的过程。其中,"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及其活动”中,教材编者将知识转化成了教学内容,而教师个人则要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教学材料及其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材料展开活动,将这些材料转化成教学内容,进而转化成知识纳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中,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它有两个特点:含有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凝结,体现教学目的,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只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活动。为学生提供能自主操作的教学材料,意味着教师要基于教学目的去设计并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与学习进程,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投人到学习中去。因此,“转化”依托着对学生及对内容的了解,体现在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中。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时刻站在“儿童立场”。比如,课前要做学情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依据这个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课上,要明确儿童立场最外在的是儿童的话语体系,所以教师要用儿童能懂的语言,让儿童理解你的意思;另外,课上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素材灵活调整教学设计,例如教学“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时,学生画的都是20个“圆圈”,就可以利用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自已说一说“你画的20和他画的20有什么不同”,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模型。基于“儿童立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思考;什么情况下学 习能真正发生?学生深人的、一环扣一环的思考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是怎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如何帮助学生在有序的问题串中理解数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