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答有训练过的痕迹
上学期去批试卷,金东旭主任痛心疾首地对我们说:“试卷批下来,有的孩子一点训练过的痕迹都没有,我们语文老师平常到底是怎么上课的。”金主任的话振聋发聩,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语文课上,学生的回答必须有训练过的痕迹,这样孩子考试的时候才不会失分。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比喻句“西湖水像碧蓝的宝石。”让学生就这个句子,谈感受,学生的感受其实是差不多的,就是感觉到西湖的水很美,很平静。但是回答不同,得分完全不同。如果孩子只回答“我感觉西湖的水很美,西湖的水很平静”,那就只答到一个得分点。比喻句是有训练的格式的。第一步分析本体和喻体,第二步写出这么比喻的好处,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感情。所以学生应该完整地回答“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水的平静、清澈、柔美,表达作者对西湖的水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回答就十分全面完整了。
教学语文,让学生的回答有训练过得痕迹,是我本学期的重点努力方向。六上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想象”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把抽象的,脑海中的画面变得具象,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可以训练的格式。我总结了“想象”的办法,把它变成了一个格式,看到“想象”,就是抓景物或事物,做修饰,加修辞。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这个格式来训练,学生就有了抓手,就知道应该怎样去想象了。比如在教学古诗的时候,想象一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湖面。第一步就是找到景物。诗中的景物有“风、湖、水”,再想一想,诗中没有提到,但是可能还有的景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第二步是做修饰,就是想一想这是一阵怎样的风,湖面是怎样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是怎么样的?第三步,是看看可不可以加上一定的修辞,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在我一步一步引导下,学生想象的湖面就变得具体而又生动了。有的学生谈到“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风如奔驰的骏马冲散了天上的乌云,雨声戛然而止,太阳在云端露出了笑脸。望湖楼下,水天一色,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水里的鱼儿悠然地甩甩尾巴,岸边杨柳依依,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歌”。这样的想象合理、具体、生动,这样的回答就很全面,无懈可击了。
我们老师在课前一定要分析各种答题的格式,让学生答题的时候有迹可循,有抓手,能够回答得更全面。比如语文园地中的“排比”“反复”,比如课后练习中的“借景抒情”,这些应该怎么训练学生,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让学生的回答有训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