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周蓉研究随笔1
发布时间:2023-12-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蓉

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期待的课堂,每天都有新鲜事,每天都有新发现,每天都有新收获,老师就像一个魔术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灵动,有活力,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催化学习的深度展开

1、任务驱动思考教材的编排体系是严密和螺旋上升的,但相同的情境重复出现,学生会产生学习的疲乏感。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适当地做一些剪裁,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得着的挑战,他们有新鲜感,自然愿意投入学习。

例如一年级下《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考虑到本学期在学习不进位加时,教材的编排都是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的模式,因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内容时,我改变了一下学习情境,直接让学生接受计算挑战任务。任务一:1、照样子,自己编一道 26+□的加法算式。2、编完自己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实际数学计算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编出了如 26+2 这样不进位的加法,有的同学编出了 26+4 得整十的进位加,还有的同学编出如 26+7这样的进位加。针对学生的差异,我分层进行处理,通过 26+2,和学生一起复习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针对 26+4 26+7,分别完成教材中例题 1、例 2 的教学任务。教学中的所有素材来源于学生一直在探讨和研究自己编出的算式,既有积极性,又有成就感,学习非常投入。

2、创造建构新知数学的严谨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砍去那些不合逻辑的错误东西,保持数学的纯洁性,同时教学中处理不好,它也会砍去数学中生动活泼的思想,窒息数学的生命。

二年级《认识厘米》一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建立厘米的概念,我设计了 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 4 次操作,用手比划、闭眼想、再次比划、根据比划用小棒或尺子验证的体验过程,让枯燥的概念化抽象的概念为可视的操作,动起来,玩起来,学起来,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米、分米、毫米”做好了认识方法上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亲历“重蹈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我还改变了教材通过尺子认识厘米的方式,借助 1 厘米小棒,同座合作把各自 1 厘米的小棒连起来,认识 2 厘米。认识 5 厘米时,先估计,后用 1 厘米的小棒去量的,边量边用短竖线做记号,在不知不觉中纸条创造出了一把简易的尺子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不仅经历了尺子的演变和制作过程,感受到数学文化,更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神奇和意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