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周蓉研究随笔2
发布时间:2023-12-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蓉

数学是逻辑性特别强的一个学科,数学教学要有一个横向的透视,也要有纵向的穿透,寻求数学的源与流。在教学中力求呈现数学动态统一的、有机关联的、鲜活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片断局部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

1、整合建立联系课时教学中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地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流畅缜密,学得有发展。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第一课时,在教材中例题教学 12×3,呈现了摆小棒、口算和列竖式三种方法,列竖式还有两种写法。这些教学素材,不能孤立的看待和教学,而是应该抓住学生的生成,建立联系。(1)小棒、口算应为笔算服务。为了计算 12×3,有的同学可能摆小棒,有的同学可能口算,还有的同学可能列竖式,在交流汇报中,结合摆小棒,进行针对性提问“你怎么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根?”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单根是 3 22×3=6,整捆是 3 个十,10×3=30,合起来是 36,借助小棒为笔算的算理理解做好准备。教材呈现的口算方法是不断优化的过程,特别是最后一种和笔算的算理是一样的,都是把个位和十位分别乘 3 再相加。口算交流时,要有所侧重,重点说说最后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做好呼应。(2)笔算两种算法应沟通和比较。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里的竖式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从实际教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会用迁移的方法,列出一般算法,虽有摆小棒和口算的感悟,但竖式算理还是处于需要点拨的状态。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列出竖式,结合摆小棒和口算的方法,让学生讲讲算理,结合讲算理的过程,展示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也就是第一种笔算竖式,清晰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最后比较两种竖式,“都算出是 36,为什么你们都用第二种算?”“观察第一种竖式,为什么可以把它简化成第二种?”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把两种算法有效沟通,体会了第二种算法的优越性,建立笔算模型。(3)小棒、口算、笔算应梳理联系。小棒、口算、笔算三者密不可分,因此通过对比,整合思维,进一步沟通联系,小结时可以质疑“计算 12×3,我们可以摆小棒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那么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知识的梳理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也渗透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

2、沟通构建整体单元之间的承续,单元中每个知识点的衔接,都是需要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多做思考的,教给孩子“打包”知识点的方法,他们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深入进去学会方法。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时都是不断转化成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来学习新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瞻前顾后的意识,这些知识点虽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和年级,但是教学时教师要有板块意识、整体意识,让学生能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

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一种较高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不知疲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