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变与不变”——基于“变异理论”的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实践
“变与不变”——基于“变异理论”的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4-03-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珍

“变与不变”——基于“变异理论”的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实践

 

摘要:通过介绍“变异理论”的内涵价值,分析变异教学的四种模式,具体阐述“分离”思想、“类合”思想、“对比”思想、“融合”思想在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其中的“变与不变”。以此突出“变异”“变式”殊途同归,通过“变异理论”促进“一题多解”。

关键字:变异理论;简便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变异理论”是由瑞典著名教育家马飞龙(Marton,F.)基于“现象图析学”而创立的[1]。该理论在中国已进行了20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目前已涉及数学、科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不仅对小学的教材适用,对初中甚至大学的教学内容也同样适用。

 

一、“变异理论”概述

首先对“变异理论”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变异理论”的内涵价值

“变异理论”,从名称上看“变异”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为此马飞龙指出:任何事物的意义皆来源于差异。没有差异,就根本不会有意义[2]。因此该理论主要是以发展审辨事物关键属性的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

那么审辨的意义在于让个体经历变异,随着接触事物的不断扩展变化,在头脑中打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变异维度,从而促使个体认识到该事物的关键属性[3]。例如“盲人摸象”,当每个人摸的维度不同,对于该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有人摸大象的腿,他们会以为摸到的是柱子;有人摸大象的身体,会以为摸到的是墙……随着摸的维度逐渐增多,个体对于大象的关键属性才会在大脑中逐步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变异理论”主要体现出的是审辨“变与不变”的过程。那么“变”的是什么呢?首先事物本身就具备差异的属性,那么尽可能创设变化的背景属性,以此让学习者进行审辨,从而认识到事物的关键属性(不变),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变异模式的要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系统的运用变异模式,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变异模式上,马飞龙与他的同事们总结出四种模式,分别是:分离、类合、对比和融合[4]

“分离”指的是要识别出某一变异维度,就需要使该维度发生变化,但是其他维度保持不变。顾名思义,就是巧妙在“不变”中分离出“变”来。

“类合”就是如果要识别出某一变异维度,需要在其他维度变化时保持这变异维度不变。也就是说,在多种变化中保持某个维度不变,使学习者对不变维度加以关注和概括,即在“多变”中保持“不变”。

“对比”是指要识别某个量或特征X,需要同时感受与其相对的它种量或特征。”也就是说,通过对一个事物与另一个(或多个)事物的对比,被比对的事物之间只在某个维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其他维度上的特征基本保持不变,从而使学习者发现其不同的特征而认识某个特征。即在“变”中审辨出“不变”。

“融合”则需要让学生理解两个变异维度同时变化,需要学生历经它们同时变化的过程。它反映了几个变化之间是有关系的,可以将这几个变化综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辨,以实现对于关键属性的学习。即将“多变”整合为“不变”[5][6]

 

二、“变异理论”在简便计算教学中的实践

根据四种变异模式反映出的教学理念,本文尝试阐释四种变异模式在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分离”思想:在“不变”中分离出“变”

“分离”思想与数学上的“一题多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是从一道题中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在“不变”中分离出“变”来,从而寻得多样的解题技巧。

例1:如果计算器上“9”键坏了,你打算怎样计算99×324?这道题的巧妙之处在于如果只是“99×324”,或许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将“99”转变为“100-1”,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但是问题情境却是计算器上‘9’键坏了”,那么题目所体现出的关键属性就转变成不通过按“9”键,成功的将“99×324”计算出来。

 

表1:例1的变异图式

审辨关键要素

变化的属性

不变的属性

策略

99×324的计算方法

问题情境:计算器“9”键坏了

计算99×324

分离

 

根据表1所示,该题中变化的属性在于问题情境的改变,当然如果学生运用“(100-1)×324”的方法计算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因为问题情境的改变,会将该问题的解题思路拓展得更广,既然本题的重点集中在“9”上面,所以该题的解题方向就不仅仅局限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可以写出“33×3×324”“(44+55)×324”等等。

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个别孩子采用笔算的方式计算“99×324”,这类孩子是将关注点集中在“计算器”上,既然“9”键坏了,可能这类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觉得:计算器已经无用武之地。这道题是四年级的题目,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笔算的方法可能更方便,也更容易想到。那么针对这道题,笔算也确实可以成为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

(二)“类合”思想:在“多变”中保持“不变”

    数学的简便计算教学中不仅有顺向思维,也有逆向思维。“类合”思想其实就是“分离”思想的逆向思考过程。简便计算教学的“多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改变,然而其准确计算的关键属性始终是不变的。

例2:判断哪些可以简便计算:①1.78×101-78;②2.99×23+23;③3.54×102-54×44;④4.63×7+34×32。

从这四道题可以看出,数据各不相同,但是哪些可以简便计算,哪些不可以,需要学生通过对“多变”的数据找到其中“不变”的特征,然而就是这些“不变”的特征导致可以简便计算。

 

表2:例2的变异图式

审辨关键要素

变化的属性

不变的属性

策略

判断是否可以简便计算

数据

可以简便计算的特征

类合

 

四道题最大的不同就是数据的改变,但是无论数据如何变化,能够简便计算的算式一定存在着相同的特征。首先算式里两个相同的数据,比如第1、2、3道题算式里都会有两个相同的数字;其次是存在可以凑整的数,那么第3题就不符合要求。因为“102-44=58”,无法凑到整百或者整十。数据即使千变万化,但是可以简便计算的算式中,数据必定存在着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多变”中保持“不变”的属性。

(三)“对比”思想:在“变”中审辨出“不变”

“对比”与“分离”的思想有些类似,都是对某一属性变异的审辨。但是“对比”的英语为“contrast”,该单词有“对立”之意。意味着需要将两个对立的变异属性通过相对比,审辨出不变的属性。

例3:简便计算8×32+32×92。如果想要简便计算,就是运用乘法分配律。可这道题在三年级教材中就出现了,但是学生直到四年级下册才开始学习乘法分配律。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该如何简便计算呢?

 

表3:例3的变异图式

审辨关键要素

变化的属性

不变的属性

策略

简便计算的方法

年级不同

解题思路一致

对比

 

如表3所示,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学过运算律的孩子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式子转化为“78×(101-1)=78×100”,出现“凑整”,进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对于没有学过运算律的孩子,可以结合乘法的意义帮助孩子理解,于是第一道题可以理解为“101个78减1个78得到100个78”。

但无论是运算律还是乘法的意义,两种方法所体现出的解题思路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想办法“凑到100”。二者只是在呈现的方式上有所区别,乘法的意义是用语言表述的形式,运算律则是用字母表达的方式。换句话说运算律其实就是对乘法意义以用字母表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这种表示方式比较简单且具有概括性。

(四)“融合”思想:将“多变”整合为“不变”

“融合”思想往往用于多变量问题的解决,将多个目标属性整体考虑,可以降低由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审辨不清的问题[7]。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种策略叫“转化”,而“转化”策略的运用几乎贯穿了小学各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可以说“转化”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策略,原因在于“转化”的作用就是将新知转化成旧知,通过转化,将很多看似毫无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达到“融合”的效果。

例4:简便计算:①1+3+5+……+19; ②2+4+6……+20 ;③1+2+3+4+……+20。

 

表4:例4的变异图式

审辨关键要素

变化的属性

不变的属性

策略

简便计算的方法

连续奇数相加

借助图形,解题思路一致

融合

简便计算的方法

连续偶数相加

借助图形,解题思路一致

融合

   简便计算的方法

连续自然数相加

借助图形,解题思路一致

融合

 

如表4所示,这三道题目不管是连续奇数相加,还是连续偶数相加,又或者是连续自然数相加,都能发现都是“连续的数”相加。既然都是连续的数相加,那么其中必定存在同一种计算模式。而这种计算模式就是高斯在小学阶段计算1+2+3+……+100所运用的计算模式:将首尾两数的和×个数÷2。

在高中阶段,这种计算模式叫“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能够进行相关计算的练习,而且能够按题意自行运算,主要就是他们图式的功能已经达到合理思维的地步,但这种能力仅限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经验[8]。根据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将以上三个算式用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

图1:算式转化成图形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三个算式的数据用圆圈代替,像图中那样层层叠加,都会形成梯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图中最上层的数也就是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上底;最下层的数(碍于数据比较大,图中并未标出)就是算式中最后的一个数,也就是梯形的下底;算式中数字的个数就如同图形中的层数,便也是梯形的高,可以让学生将所有数说一遍,便清楚了数字的个数。于是以上三个算式的计算模式就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出一辙,达到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对于“变异理论”的一些认识

变异理论虽创立于瑞典,但其理论的内涵与中国的“变式理论”“一题多解”等教学方法及理念都有其共通之处。

 

(一)“变异”“变式”殊途同归

在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变式”,所谓“变式”是指知识教学中变换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9]。那么简便计算的前提是算式的数据或者算式模式是有特点的,而这些特点是可以通过改变,以达到简算的目的,而改变的依据就是运算律。如此看来这些有特点的数据便是其本质特征,所以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的第一步就是原本的算式进行变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以突出本质属性。

而变异理论需要教学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审辨学习对象的哪些特定属性,澄清关键属性[10]。就好比简便计算教学中,需要教学者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经验紧密结合,并相互衔接。同一道计算题随着孩子年级的不同,知识经验的不同,讲授的方法、采用的策略也是截然不同。无论采用何种策略教学,无疑都是建立学生经验基础之上,也是借助同样的解题思路,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天下同归而殊途”,方法理论不同,但是目标和结果却是一致。“变异理论”与“变式理论”就“突出关键属性”的内涵上无疑是一致的,皆是一切的“变”就是为了突出“不变”。

(二)“变异”促进“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反映了学生解题技巧的多样,思维的多变,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数学解法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11]

算式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在一定程度就是“一题多解”的反映,说明这道计算题除了可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也可以通过巧妙的“变”,审辨出其中的“不变”,以达到简便计算的效果。

“变异理论”是基于学习者的认知本质和规律所创设的,对于学习本质的聚焦可以有效拓展教学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12],可以帮助教学者更加全面、细致、精准的讲解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一题多解”。

然而,无论何种教学理论,都需要教学者理性对待,合理运用,有效的将理论结合实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学者需要将琐碎的知识方法整理归纳,形成对课堂的强大穿透力、理解力、洞察力。帮助教学者改变和提升对教材的解读,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实施和及时反思教学内容,以教学者的“变”促进“学习者能力的提升”这一不变的关键属性。

 

参考文献:

[1]陈红兵.变异理论教学研究在中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119.

[2]祝钱.基于“变异理论”的初中化学解题教学实践——以实验探究题为例[J].化学教学,2020(4):81.

[3]符一平.数学竞赛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5):119-120.

[4]Marton,F.,Necessary Conditions of Learning[M].Routledge,Taylor& Francis: New York and London,2015:48.

[5]陈红兵.创设有效的学习空间——变异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学报,2013(5): 53-60.

[6]陈红兵.变式理论与变异理论——两个教学理论的比较与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 8) : 22~26.

[7]植佩敏,F.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8):33-37.

[8]田军.化学教学中应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7.

[9]Marton,F., Runesson U & Tsui A.B.M., The space of learning. In F. Marton and A.B.M. Tusi, Eds.,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space of learning[M].Lawrence Erlbaum: New Jersey,2004.

[10]Marton,F. & Pang, M.F., On som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6(2):193-220.

[11]F.Marton,S.Booth,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7.

[12]卢仲衡,茅于燕,应玉叶,马为,张梅玲.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些心理因素[J].心理学报,1961(3).



[1] F.Marton,S.Booth,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7.

[2] Marton,F.,Necessary Conditions of Learning[M].Routledge,Taylor& Francis: New York and London,2015:48.

[3] 陈红兵.变异理论教学研究在中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119.

[4] Marton,F., Runesson U & Tsui A.B.M., The space of learning. In F. Marton and A.B.M. Tusi, Eds.,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he space of learning[M].Lawrence Erlbaum: New Jersey,2004.

[5] Marton,F. & Pang, M.F., On som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learning[J]. 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6(2):193-220.

[6] 植佩敏,F.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8):33-37.

[7] 祝钱.基于“变异理论”的初中化学解题教学实践——以实验探究题为例[J].化学教学,20204):81.

[8] 田军.化学教学中应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7.

[9] 卢仲衡,茅于燕,应玉叶,马为,张梅玲.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些心理因素[J].心理学报,1961(3).

[10] 陈红兵.创设有效的学习空间——变异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学报,20135: 53-60.

[11] 符一平.数学竞赛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5):119-120.

[12] 陈红兵.变式理论与变异理论——两个教学理论的比较与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 8) : 2226.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