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础型任务群下对《走月亮》一文语言文字的解读——朱怡1月研究随笔
发布时间:2024-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怡

《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散文,作者吴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阿妈在月夜下的散步情景。文章不仅展现了月光下景色的美丽,更表达了深厚的母子之情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学魅力。

首先,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极为考究。课文中大量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情感。例如,“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小水塘与月亮的关系描绘得温馨而动人。又如,“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稻田的美丽,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

  其次,课文中的词语运用也值得细细品味。作者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如“柔和的月光”“坑坑洼洼的河床”“闪闪烁烁的月光”等,这些词语不仅准确描绘了景物的特点,也增强了文章的韵律美和画面感。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写作词汇。

此外,课文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文章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作为线索,反复出现,不仅串联起了全文,也抒发了作者与阿妈走月亮时的幸福与快乐。这种反复的手法,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情感上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课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浓浓的亲情与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例如,作者回忆与阿妈在溪边洗衣裳、用树叶做小船的情景,这些细节不仅突出了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也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最后,课文的背景知识也值得我们关注。《走月亮》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美景与亲情的散文,还反映了云南大理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文章中的“走月亮”这一风俗,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对云南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对《走月亮》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词汇储备,还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与文化背景。这篇课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感情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美好的阅读体验,也为我们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