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依据顺序性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发布时间:2024-03-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耿凤秀

所谓顺序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1]”。那么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又应该以何种善为目标呢?教学中最忌讳揠苗助长,也就意味着,数学课程中呈现出的信息技术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国外一位学者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给儿童一个锤子,锤子就成了儿童世界的中心。他们会拿着锤子东敲敲,西敲敲,在桌子上敲敲,在玻璃上敲敲,甚至吃饼干都要用锤子敲敲。在他们的心中,用锤子敲是最重要的,至于敲什么,会有什么结果,对儿童来说都不重要[2]。由此可见,学生很享受“用锤子敲”的过程,那么信息技术就可以成为那个“锤子”,借助这个“锤子”,让学生自然走进数学课程。

           

在执教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第一道例题帮助学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问题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且直径越大,周长越大。紧接着第二个例题,图形中圆介于正方形与正六边形之间,如果问:“三个图形的周长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图2-1:教材例图2

学生通过观察,很轻松的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正六边形的周长。难点在于正方形的周长与正六边形周长的计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呈现动画,帮助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其实就是圆的直径,可以得到“正方形的周长=直径×4”。有了这道题的经验,教师将正六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让学生独自去思考,并相互交流。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在幻灯片上将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加粗,并通过动画演示拼接成一条直径,结果发现正六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由3条直径组成,得到“正六边形的周长=直径×3”,结合一开始的“正方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正六边形的周长”,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圆的周长=直径×3.几,问题来了,究竟是“3.几”呢?

于是就进入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通过“绕线法”或者“滚圆法”,将圆化曲为直,量出圆的周长,填写表格。整个操作活动环节,为了促使活动落实到实处,教师可以借助希沃移动白板中的“投屏”功能,大屏上会现场直播每一个小组的操作过程,既将学生活动落到实处,也便于听课教师看清楚同学的操作过程。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发现虽然圆的周长和直径在变化,但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值,都是“3.几”,那么这个固定的值就是“圆周率”。紧接着视频播放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让学生看过之后,说说“从视频中,你知道前人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