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省蓝天杯二等奖)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标点符号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沈安姣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20173月,笔者就自己学校五六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学生使用标点的现状不尽人意。原因有三点:意识不强;方法不当;训练不够。针对这三个原因,笔者提出三种相应对策:故事激趣,增强意识。可以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了解标点符号的兴趣,增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循序渐进,讲究方法。标点符号的教学不应该一步到位,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学段达成不同的目标。拓宽渠道,加强训练。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加强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专门针对标点的训练、结合阅读教学的训练、结合习作指导的训练。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  标点符号  使用现状  调查研究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文字精密准确地记录语言,而且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标点符号的功能不容小觑,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各个年段的学生在认识和使用标点上提出了不同的目标。然而当前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标点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一、现状调查

20173月,笔者就自己学校五六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50人(五年级25人,六年级25人)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者6人,占12%;基本正确者20人,占40%;基本错误者18人,占36%;完全错误的6人,占12%。其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错误的作文中,通篇无标点的有2人,“一逗到底,句号关门”的有4人。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滥用标点现象普遍。

二、原因分析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标点符号总共也只有12种: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分号、冒号、顿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引号、括号。相对“要累计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并会写其中的2500个左右”这一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来说,掌握12种标点应该负担不重。然而,究竟是何原因致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写2500个汉字,却不能正确使用12种标点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意识不强 

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教师会上专门针对标点符号教学的课,也很少有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专门针对标点的作业。阅读课上,老师们注意的只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发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习作课上,老师们注意的只是指导学生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而标点,根本不在老师的教学范围之内。标点,在被老师忽视的同时,当然也就被学生漠视。在读文时,他们无视标点的存在,往往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气息,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想读什么语气就读什么语气。在写作时,他们不拿标点当回事,使用起来随心所欲,或一逗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他们认为只要字不写错,用不用或随意使用标点符号都无所谓,不会影响到习作的得分高低,也确实,很多教师评判作文分数不会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恰当与否,甚至在评讲时也只字未提。“意识决定形态。”学生没有正确使用标点的意识或这样的意识不强,那就不可能有为掌握标点而努力学习、认真思考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有正确使用标点的本领。

(二)方法不当   

由于教师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意识不强,导致教师对标点的教学有点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哪儿出错了才教哪儿,没有一套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案。课标在阅读和写话目标中针对标点符号的了解和使用对各个年段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然而绝大部分教师没有认真阅读研究这些要求,没有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精心设计方法落实相应的目标,结果导致五六年级的学生还不大会使用冒号、引号、分号等,甚至有的学生连它们的名称都叫不上来。这种随心所欲式的教学,当然无法促使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

(三)训练不够   

任何一项技能,要想熟练掌握它,就应该进行充分地练习。目前小学生之所以没能正确、灵活地使用标点,很大一方面的原因便是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强度不够。学生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从一到六年级都很少有关标点的练习,要嘛也只是阅读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这种偶尔出现的、没有系统的练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除此之外,教师基本上没有自己设计或到其他资料上寻找相关的标点符号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已经十分关注写话练习,而事实上,学生写话的练习,也正是使用标点符号的练习,然而几乎没有一位老师会把这种练习看作训练机会,在指导中,他们根本不会提及标点的正确使用,甚至在讲评时,还是无视标点的正确使用,只是关注内容写得怎么样、是否有错字。在习作教学中亦是如此。只靠《课堂作业本》中的几道练习题,就想熟练地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相应对策

怎样夯实标点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呢?笔者针对以上的“症状”抓出以下三种“药”:

(一)故事激趣,增强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郭沫若也曾说过:“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错了。”正因为标点符号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自2004年来,标点符号又成了高考菜单上的一道家常菜。从应试角度来说,教师也应该增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意识。教师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后还需要促使学生增强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在改学生(二年级)的日记时,我发现好几个孩子通篇没用标点。于是我就出示了其中一篇,请学生来读一读。结果学生都提出抗议,说根本没有办法读下来,因为不知道在哪儿停顿。

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让我们没办法读下来呢?

生:因为它没有标点符号。

师:是啊,标点符号虽然看起来不大起眼,但它的作用可大着呢!有个书生到朋友家做客,忽然天降大雨,客人便不想回家了,然而主人却不想留客人住宿,但又不便于直说。于是主人为客人题了一幅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只是这幅字没有加上标点。客人一看,二话没说,提笔在字幅上添了几个标点。主人一看,顿时傻了眼,本来主人的原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被客人添加标点后却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师:听了这个故事,又看了同学的这篇无标点的文章,现在你们能谈谈对标点符号的看法吗?

生:标点符号的作用可真大呀!

生:要想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文章,只是把文字写出来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利用饶有趣味的故事进行教学,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关注标点的兴趣,同时还很好地增强了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

(二)循序渐进,讲究方法

课标在各个年段的写话和阅读目标中都提出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一二年级学生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四年级学生要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并会使用冒号、引号;五六年级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并会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细品这些内容,我们会发现课标对标点符号的教学并不是要求一步到位的,而是要求在不同的学段达成不同的目标。就算是同一种标点符号在不同的学段也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每一种标点符号的教学大致需要经历“初步认识”“加深了解”“学会使用”这三个阶段。教师应捕捉教材中典型的例子给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认识、了解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对“引号”的教学:

1.初步认识

《小雨点儿》是一上册中第一篇出现人物对话的课文。我将“指导学生认识引号”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半空中,大雨点儿怎么问小雨点儿呀?谁来当当大雨点儿来问问?

生:你要到哪里去?

(出示文中的句子,但去掉了引号: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到哪里去?)

师:认真读读黑板上的这个句子,再读读文中的这个句子,看看它们哪里不一样?

生:黑板上的句子少了四个像豆芽一样的东西。

师:这四个像豆芽一样的东西可不是普通的东西。它是一种很有用的标点符号!名字叫“引号”。(相机板书)跟老师叫叫它吧!(生跟师读)

师:知道文中为什么要给“你到哪里去”这句话标上引号吗?

生:因为这句话是大雨点儿说的话。

师:对,直接引用别人说的话要用上“引号”。引号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现在我们先来观察引号的形状,看看怎样才能把它写正确、漂亮。

(师指导学生在方格中书写引号,需要指出的是前引号应写在右上格,后引号应写在左上格。)

2.加深了解

二上册的第26课《“红领巾”真好》题中的“红领巾”加上了引号,这是指导学生了解引号表示特定称谓的好时机。我在教学中作这样的指导: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发现题目中的“红领巾”加上了引号。

生:红领巾又不是人,怎么说它真好呢?

生:红领巾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师:小朋友又会发现又会提问,真了不起!课文中还有好几处“红领巾”加引号的地方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看看它们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生自由读课文后,师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

师:找到课文中红领巾加引号的句子了吗?在第几小节里?

生:第3小节。

出示第3小节诗:

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是“红领巾”来放鸟巢。

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

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

师:自己再读读,边读边看图。看看这节诗写什么。

(生自由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节诗讲什么?

生: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来给小鸟放鸟巢,还在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他们很关心小鸟,小鸟就说他们真好。

师:哦,原来这里的红领巾不是指我们戴的红领巾,而是指戴红领巾的——(生接“少先队员”)。现在你们知道这几处的红领巾加引号的原因了吗?

师:像这样表示特定称谓的词语我们以前就接触过很多。比如:

出示句子:

①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二上第2课《黄山奇石》)

②铁路修成了,火车可以开到“世界屋脊”上了。(一下第33课《火车的故事》)

师:这里的“仙桃石”和“世界屋脊”分别指什么呢?

生:这里“仙桃石”指那块像一个大桃子的石头;“世界屋脊”是指青藏高原。

师:它们都是特定的称谓,所以要加上引号。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了解到引号更多的用法呢!

3.学会使用

三上册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三个用不同形式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这是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引号的好时机。我是这样指导的:

出示三个句子:

①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③“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自己读读,看看这三句话都有引用人物的语言,但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1句人物说话的提示语放在前面,第2句是放在后面,第3句是放在中间。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当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所用的标点符号有什么不一样。

生:提示语在前时用冒号,在后面时用句号,在中间时用逗号。

师:是的,提示语在不同的位置后面的标点符号是不一样的。不过引用人物的语言都要用上引号是一样的。让我们认真抄写这三个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生抄写句子,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听写这三个句子,看谁已经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了。

(师调换三个句子的顺序,报听写)

师:为了巩固用不同的形式引用人物语言,我们再做几个练习。

出示两个练习:

1)给句子加标点:

①来吧  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高尔基说

② 商人赶上去问   老人家  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③不行  宋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小珍来了会扑空的 那多不好啊

2)用另外两种表达形式来说说这句话:“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在生完成练习时相机点拨、补充。)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物对话的情景。你们能用不同的形式来引用人物的话吗?试着写一写。

(生写后,师组织交流展示,点评时着重关注引号的用法。)

()拓宽渠道,加强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想让学生达到在习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的水平,不训练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可以拓宽训练的渠道,使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提高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1.专门针对标点的训练

有针对性地进行标点符号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本领。这种练习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给句子加标点”或“标点改错”的题型。这种练习题的选择或编写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标点错误进行练习,如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练习。同时练习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其多功能性和趣味性。如下题:

给句子加标点,使句子意思与括号中的要求相符。

①红李燕参加演出了(别人向王红说)

②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陈述二人都参加演出了)

③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王红告诉别人,李燕参加演出了)

④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王红喊李燕参加演出了)

像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标点符号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练习的趣味性,是一举多得的好习题。当学生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运用标点来表情达意时,就能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标点的正确的使用。这样的专项练习是促使学生最终达到“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这一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练习。 

2.结合阅读教学的训练

苏联著名高级编辑布拉果曾指出:“标点符号就是标出思想,摆正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声调准确。标点符号好比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撒落。”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因此,课文教学正是复习巩固标点符号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下面以盛新凤老师对《草虫村落》一课的教学为例子来说明:

她分两个层次来执教这篇课文:

第一层次,从三个标点切入,读懂作者。先从感叹句切入,通过重点品读“游侠归来”这部分课文,体会作者的兴奋之情。“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这句感叹句,直接写出了作者看到游侠归来时的惊喜和兴奋,在找句读句,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感叹句传递的情感后,紧扣“游侠”一词,让学生在语段中找它是“游侠”的依据,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通过找、品、说、议、想象等活动,充分感受了游侠归来时的有趣情景,再回读感叹句“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此时,作者的情感已悄悄转化成读者的情感,学生读出的是自己的惊喜、兴奋。然后在学草虫们“勤勉劳动”这部分课文时,从三个问句切入:(1)“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2)“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3)“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引导学生读出问句背后作者的惊奇、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抓两处省略号:(1)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2)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让学生展开联想,通过想象补白,读懂作者的言犹未尽和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第二层次:用三个标点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抓住“蕴藏”造句,用感叹号表达自己的惊叹之情;用问号提出自己读书后的疑问:对草虫的世界,你还想知道什么?最后,老师用省略号结课:“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读出了自己的叹号、问号,但老师更希望你们能把这一连串的叹号和问号化作省略号,因为对草虫世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回去后,希望你们通过仔细观察,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草虫村落的文章。”

这篇课文两个层次的教学,把语言的吸收与表达进行了巧妙的融通。盛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标点之后,再用这样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教学,赋予了标点本该有的生命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认识到标点的重要作用,感受标点的文学魅力。如若教师能经常结合阅读教学对标点进行这样的训练,那学生对标点的感受力定会越来越强,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结合习作指导的训练

吕叔湘先生说:“每一个标点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说他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用与不用,用在那里,都值得斟酌一番。”所以从表意的角度看,斟酌标点也是斟酌思想,揣摩情境,寻找最佳表达方式。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课,正是训练学生斟酌标点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习作课,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08年高考大纲规定:习作中错一个字扣1分。这个指挥棒顿时引起了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高度重视。以此为鉴,笔者在班上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其中一条就是,错一个字扣一分,错一处标点(指明显的错误)扣一分。自从作出这样的规定之后,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了。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一种技能,老师们务必要像重视建房打地基一样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夯实学生的标点基础,切实提高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俊书.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探因.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3]吕叔湘.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4]盛新凤.草虫村落(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6年第7-8期。

5]张凤芝.小学生错用标点符号探因.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5年第8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