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 |
《小猫出题》反思 | 11-01 |
![]() |
读《小学信息技术行走课堂… | 11-01 |
![]() |
课题学年小结(宋莉萍) | 06-28 |
![]() |
2018年9月课题研究计划(… | 09-20 |
![]() |
课题学年小结(宋莉萍) | 06-25 |
![]() |
横小举行“核心素养下教师… | 06-07 |
核心素养培养下科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评课)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孙红霞
来源:本站原创
科学课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它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自己分管科学,通过与老师们交谈以及学习课程标准,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识也更清晰。10月10日,我听了殷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科学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她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真实,指导跟进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教者创设了感性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在“我有大耳廓”环节突出了给了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有效指导,使学生在体会耳廓是声音的收集器,加深了对声音产生的认识。在合作实验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二、以生为本 重组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既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本课中设计的几个实验都有着普遍的参与性,确保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探究,个个都有机会进行体会。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就地取材 注重实效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每人都有的课桌、取材方便的纸杯、线绳……看起来简简单单却能起到让学生构建起固体怎样传声的认识,体会传递声音的过程就是振动在传播。
建议: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高涨的探究欲望,如果能让学生在尽情探究之后能有所思有所记,这也是夯实科学基础教学的关键,不能为了突出探究性只顾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以安排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让孩子们沉静下来,在书写中加深感知与理解。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