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老话常提:关键在两“吃透”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建春   来源:本站原创

 

      老话常提:关键在两“吃透”
蒋建春
近期,本人听了几节校内教师的语文课,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有些老师,课堂上就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老师的目光在哪儿,学生跟到哪儿;而不是学生学到哪儿,老师就在哪儿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对语文课有些自己的判断与理解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些课堂情形
大家都知道,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作为教师,角色定位要准,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也就是教师让学生学,即让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了解一些理论,但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理论,如“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是我们走进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甚至是关键之处。
所谓“吃透教材”,也是老生常谈,但是老话题不得不常谈也不得不要谈。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工作忙碌,备课批作业找教师谈话,其中最重要的备课工作往往被一大堆琐事所挤压,备课成了“抄教案”的过程,乃至进课堂,其实就是对那篇课文自己的一些皮毛理解,根本达不到自己的解读,有时甚至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认为要教的内容讲解而已,不说“用教材教”,甚至连“教教材”的这点上还是差强人意。解读教材是一项务实的工作,作文语文教师,应用我们自己的专业眼光来审视、打量我们面前的一篇篇课文,对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要知道的差不离。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吃透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业基础是不同的。我们“吃透了教材”,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难点重点知识点能力点都准备“交”给学生,我们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想一想”班内学生,学生的基础如何,原来已经知道、掌握了什么?这篇课文哪些内容只要点一点,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哪些内容不讲,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掌握了;哪些内容老师就是讲了,学生现阶段还是不会太懂的。就如薛法根老师所说:已经懂了的东西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东西不讲。换句话说:“教材”应该与学生相匹配,所要讲的课堂教学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点下,学有所得。不然,“吃不透教材”再加上“吃不透学生”,教师就会“两眼一抹黑”,学生囫囵吞枣,生吞硬咽,学得被动吃力。或者“吃透了教材”没有“吃透学生”,那么,哪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从何而来?
教与学的转变,关键在两“吃透”
 
 
2017年10月16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