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而教师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师生交往不乏“亦师亦友”的主张。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同时教师尊重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教师怎样才能尊重学生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的主要内涵是人的自尊、自信、自强之心。而其中自尊尤其是基础。一个失去自尊的人,他同样也不会尊重别人,而对自我来说也不会有自信、自强之心。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环境的主人和活动的主体。因此,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平等地等待每一个学生,不挖苦、讽刺学生;更不允许体罚学生。要使学生,在包括知识学习在内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做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会比父母和其他人不尊重学生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大。其恶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是特别驯良、听话,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好孩子”;要么是特别顽皮,不听话,极富反抗性和破坏性的“异端”。然而,今天被当作坏孩子的他们,明天很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弱者或越轨者。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份热心,多一点赏识,他们便能增加一份自尊与自信,也能使棍棒之下不知悔改的学生流下眼泪。也只有让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才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他们也会因自尊而自重、自信而自强。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奠定一个人充分发展的基础。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前提,爱心只有来源于对人的尊重,才能成为完善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