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带着不同的基因来到这个世界,在不同的环境、经历中拥有不同的性格能力,即所谓的个性。每个人的语言、逻辑思维、空间、音乐、美术、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这就是差异。只要使学生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只要使学生能视老师为父母,视学校为自己的家,他们就能心情愉悦地去做好每件事,就能在做好每件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
在教学中、班级事务的决策上,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要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忘年之交,让学生在信任中奋起,在温暖中敞开心扉。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精心地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后进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无能,而且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缺失的成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的关爱。
二、善待学生的缺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能容错误是一种胸襟。有的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总是疾恶如仇、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说明该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如果教师以一种比较宽容的心态来看学生的犯错,他们就会懂得:面对孩子的错误,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而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具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