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学年教科研共同体… 01-05
业务学习 01-05
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01-05
读书活动新闻 01-05
理论考试新闻 01-05
保健师培训 01-05
网上学习 01-05
沙龙简讯 01-05
学习心得 01-05
会诊心得 01-0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市级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研究动态>>专业素养>>文章内容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文      来源:本站原创

 

《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是云华
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工作的指路明灯,为教师的工指明了方向。教师专业标准再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如聚沙成塔的基础,如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既是地基又是支架
现行的《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指导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生为本明确地表明教师工作的主体思想一切为学生服好务。尤其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底线管理的社会,教师专业发展高无止境,但也有底线。底线是对学生的态度:除了关爱、重视、保护,还要尊重和信任。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不可能所有人在同一时间到达同一终点。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许至其终生。所以教育学生可以不成,但要成。不成会危害社会,成人可以为社会服务。教师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的底色是什么,教师给他们增添的一定是一抹粉红,一片希望,一份信任,一丝理解。让学生在希望和祝福中成长,而不是在失败焦虑下成长。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逐渐的发现儿童,相信孩子。对每一位学生都精心呵护,不放弃,不抛弃,树立新的儿童观”“少年观。用最大的爱心去包容学生。我们要让学生在一次次机会中成长,让学生在相互倾诉中成长,让学生在不断自信中成长。教师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等待学生成长。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最好的方式是单独的,以纸条的形式给予温馨的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在知错而退,知错而改,知错而安的心境下学习,生活。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特殊的学生,更要多关心,多信任,多理解,给孩子信心和希望。这样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受益终生的滋养。
师德为先,教师的德是一个大德,是人生修养问题。教师的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这一职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大,塑造者下一代公民的心灵。教师的德应该是一种信念,而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教师的德应该是一种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方式;师的德应该是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教师从自身特点,日常行为到职业生活都要有独特的卡片,显示出让家长和社会信任你。对学生严慈相济,对家长尊重理解,对社会奉献承担。师德是以学生为本的前提思想,只有到位的师德修养,良好的师德习惯,才能尊重、爱护学生。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体验反思,提高自己的人生修炼;在生活中严格自律,树立高尚的人格风范;在工作中努力追求,逐渐实现自我完善,才能成就师德为先的教育理想。
能力为重,谈到能力,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学生,还是工作性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人们常说教师是个大家,做不到样样精通,行行知道,通透古今,也要做到知识宽广,博览群书。否则能力如何而来。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蕴含着多种能力的运用,可以说是综合能力。比如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是一个传递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很多因素:教材是否合适、设计是否合理、对学生群体了解是否透彻、组织学生参与是否有效、过程是否体现学生为主体等等。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教师既是能言善辩的演讲家,又是循循善诱的心理咨询师;既是理解宽容良师,又是互帮互助的益友;既是严厉无私的法官,又是体贴入微的妈妈。这些角色,需要多种能力。教师不仅仅懂得书本理论,还要善于沟通合作,创造友好教育。所以教师要不断反思,勇于发展,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终身学习既是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是的修养的时代要求,更是教师避免跳蚤效应的有效途径。眼光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读书,学习是教师进步的不竭动力。一名教师不但要常上网,看新闻,而且要跟学生同步学习,跟上时代潮流。才不会出现更年期碰上青春期的窘迫和尴尬。活到老,学到老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何况教师,更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出门不合辙。所以,教师要有世界眼光,时尚心态,一直学习。教师要把终身学习记于心,见于行。让学习这条清甜溪流,滋润心田,启迪心智,完善人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