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老师们,下午好!
在期初的全区教导主任会议上,教研室分管小语的张新东重点提到了我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之一是学校忽视第二学段教学的现状对我区语文学业质量也在产生影响;之二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学和阅读评价过程中亟待加强;之三是习作教学研究的力度不够,应提倡探索习作教学新路。所以,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点作文教学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的实践一些启发——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一听到“作文”这两个字,孩子们就一个个紧皱眉头、痛苦不堪。难道作文仅仅是作文课上按照教科书上的习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完成的一定字数的文章吗?难道作文仅仅是让老师在孩子们辛辛苦苦完成的文章上画满红色的修改符号和评价语言吗?难道作文仅仅只是为了考试的时候拿高分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纯真的生命,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教师应该珍视孩子们纯洁的天性,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观察生活,丰富体验,将自己的感悟真实地流淌在笔端,从而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心诉我情”的美好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中年级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不妨开展主题作文实践活动,通过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主题作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学会积累,在阅读中感悟文字的美妙;让学生学会表达,让他们放飞思路,自由写作;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赏析中提高写作水平。下面,以一次主题作文“花的盛宴”(时间为两周)的教学为例来展开阐述——
观察:在生活中体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孩子们刚刚开始写作,常常为“无米下锅”而犯愁,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何来丰富的写作素材呢?于是,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是中年级作文起步的基础。这不,春天到了,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校园里、公园里、社区里,到处都弥漫着春的气息,那一朵朵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深深地吸引着我们,那么,就让孩子们的足迹踏遍春天的每一个角落吧!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的美好吧!
一、 激发兴趣,主动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它强调了作文训练要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要能激起他们写作的浓厚兴趣。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等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让习作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就必须善于营造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情境。
“同学们,春天到了,美丽的花仙子也来到了人间,仔细找一找,它们都藏在哪儿呢?”一段精彩的视频,一番动情的话语,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他们瞪着大眼睛,仔细地观看着每一幅画面,唯恐漏掉了一处。视频刚刚播完,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来:“我看见了黄色的迎春花!”“我看见了粉红色的桃花!”……
老师趁热打铁,“你们的观察可真仔细啊!这个双休日,就让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去找花仙子,好吗?”孩子们自然欢呼雀跃!
二、 明确目标,定向观察
中年级的孩子观察事物往往不够细致,容易流于表面,就会导致写文章的时候无话可写。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以对话活动为依托,设置先说后写的作文坡度,逐渐消除学生习作时无话可写、视习作为痛苦之事的心理。对话过程的指导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素材,唤醒藏于他们内心之中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最深的体验。
当周一回到学校,孩子们仍然是那么兴奋,他们互相交流着、分享着。晨会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见闻。有的孩子说:“我发现我家楼下的草地里开出了嫩黄的小野花,个子小小的,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你观察到了它的颜色、大小,还想象了它的样子!”有的孩子说:“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去看玉兰花了。玉兰花的花瓣洁白如玉,像天使的翅膀,远远地看去,就像是一片片白帆,漂亮极了!”“你不仅在近处观察了它的颜色和形状,你还在远处也观察了它。你的观察很仔细哟!”就在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讲述自己的观察所得时,老师巧妙地将观察的要点融入到点评之中,不着痕迹地指导了孩子们观察的方法。
积累:在阅读中感悟
孩子在写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时头头是道,提笔则寸步难行。很多学生说得很具体,写得却很简略。究其原因,除了会写的字还不算太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词语的积累不够,所以,他们在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时候,感觉到尤为困难。因此,教师在孩子们写作的入门阶段,必须引导他们多读书、多积累,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积累中丰富词汇,将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口”。
一、 例文引路,读中学写
中年级教科书的编写非常讲究,尤为注重文章段落的规范与优美。如三年级上册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写景状物的文章,无不文质兼美,便于学生在读文中学习表达,品味文字的精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变课文为例文,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
如《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语言非常优美想一首散文诗娓娓道来。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的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更美在小鱼惬意欢快的逆水而游。教学时,我们一般都会使用媒体出示了蓝蓝的天空,五彩的流云,清清的小河,让学生在脑海中展现这如画的美景;更要指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加以积累。在品味了语言,赏析了作者的精妙写法后,让学生也选择一种喜欢的花练习仿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更鼓励用自己的话来写。这样,就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积累落到了实处。
二、美文赏读,浸润心灵
除了课文可以作为例文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外,课外书籍也可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形式,积累不同类型的语言,激发他们对文字的喜爱,对文学的热爱。既然习作的主题是“花的盛宴”,针对这一主题,教师鼓励学生收集、阅读各种与花相关的诗歌、散文,同时,自己也收集了许多相关的文章供孩子们学习借鉴,如泰戈尔的《新月集》中的《花的学校》,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了花孩子们天真烂漫、自由洒脱的性格特点。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为下一步的写作打开了思路,做好了准备。诵读妙趣横生的《花名歌》。“正月梅花傲雪霜,二月迎春初开放,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牡丹国色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映池塘,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满树黄,九月菊花姿百态,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洁如玉,十二月腊梅吐芬芳。”朗朗上口的歌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在诵读中能感悟到文字的音律美、节奏美、韵味美。读了儿歌,再听一听歌曲《花名歌》,孩子们的兴趣格外浓厚。他们在诵读、演唱中了解了不同季节的花朵,还积累了不少描写花的词语呢!赏读精巧、隽永的《花宴》。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也写过一系列和花有关的文章,那就是《花宴(十篇)》。其中也有一篇文章名叫《花钟》,不正好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一次名家名作的比较阅读吗?读《花宴》,知道鲜花可以入味,还知道外表美丽的花可能含有剧毒;读《龙爪花》,知道诚实的可贵;读《雏菊》,知道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是美丽的。读《花的海》,知道“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读《花和蜜》,知道盛开的花,是为了感谢酿蜜的蜂。这一组《花宴》的美文,不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心灵的盛宴,它让孩子们与花为伴,与花交友,懂得平凡中的伟大,懂得美好的心灵胜过外表的绚烂,明白做人的道理,收获人生的真谛。这样优美的文字不仅要诵于口,明于心,还要记于本,落于行。让孩子们准备小小的《采蜜本》,将采集到的好词佳句及时地记录和整理,人人争当勤劳的小蜜蜂,在知识的花园里采集着最甜美的“蜂蜜”,评选“最美的《采蜜本》”和“最勤劳的小蜜蜂”,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品味语言、欣赏美文的学习活动之中,乐此不疲,让心灵得到文学的浸润和滋养。本学期,我们将会同教科室,对学生进行“采蜜本”的制作培训,并组织展示交流评比。
表达:在实践中创造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们通过前期深入地观察,丰富地积累,写作的欲望愈发强烈,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将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尽情地书写下来。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不提倡讲授过多的写作技巧,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写“放胆文”,在自主的写作过程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见闻,抒发自己的情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 适度点拨,指导写作方法
习作指导课上,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观察感受后,教师可以随机归纳出写景物的基本方法,供学生参考。通过多感官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细致描写。我们总结出“观察六部曲”指导学生写作,效果较好。
1 . 看:颜色、形状、大小、层次。
2.摸:摸一摸花瓣、花蕊,是什么感觉?柔柔的、滑滑的还是软软的?
3.闻: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味,请你仔细闻一闻。
4.想:想象花的模样,像什么呢?鲜花有哪些作用呢?不同的季节又有哪些花呢?
5.静和动的对比:微风吹过,花儿什么样?下过雨后,花儿又是什么样?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6 . 近和远的对比:站在远处,花儿什么样?走近看,花儿又是什么样?想象它们像什么呢?
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都能在自己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他们不仅描写细致,而且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后续的其他以“树叶、昆虫、石头、湖水”等景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老师讲太多的方法,他们都能够融会贯通,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打开心扉,理清写作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有创意地表达。”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敞开心扉,用自己真实的语言写出自己个性的感悟。
课堂教学中,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关于花的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间是没有花的,只有在天宫中的百花园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人们都在传说:“谁看到了鲜花,谁就会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百花仙子是一位很善良的仙女,当她听到这些话时,决定让这些花到人间去,帮助大家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那么多花如果一起下去的话,世界一定会乱套的,怎么办呢?她想啊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把百花园中的花排了一个队,然后让它们按照顺序轮流到人间去。这样,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百花仙子的故事将孩子们的思维激活,当老师问:“你想怎样介绍最美的花仙子呢?”孩子们纷纷畅所欲言。老师简单归纳,总结出这些写作思路:
1.以“我是一朵花”为题,来介绍自己来到人间的奇特经历。
2.讲述花儿们一天的生活经历或者介绍花儿们一年四季的成长故事。
3.讲述自己寻找花仙子的故事,写一写“我”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花朵,再来具体地介绍每一朵花的特点。
4.编写一个“孩子和花朵”的童话故事。
5.编写一个“花的学校”的童话故事。
三、创新日记,焕发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只有学以致用,勤于练笔,学生才能由不会写到学会写,最后喜欢写。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经常写观察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做硬性的字数要求,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画加话”,在自己的作文旁边配上图画,孩子们将各种花卉都绘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涂上颜色,画上花边,还模仿《酷虫学校》写上一些有趣的“泡泡语”,来介绍花的特点,这样的作文图文并茂,创意无限,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记录每一天的观察所得,可以在前一个同学记录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再写上自己一天的观察,比一比,谁的字迹工整,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写细致,谁的语言优美。班级内掀起了一股写作的热潮!
四、 联系生活,拓展写作渠道
教师要巧妙地将其他学科资源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通过开展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尝试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花名卡片。要求:手掌大小,硬卡纸制作,形状不限,内容不限,可自己绘制花朵,也可剪贴花朵图片粘贴,加上边框、线条,反面可配上花朵的介绍,塑封后挂在学校的花坛里或教室门前的绿色园地,都是不错的装饰物。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花朵贴画,在节假日或同学的生日会上,送给尊敬的老师或自己的好伙伴,写上祝福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花朵书签,卡纸做底,粘贴花朵,形状不限,鼓励创意,写上名人名言,也可以送给自己的朋友,或者留给自己阅读时使用。
这样充分挖掘主题作文的内涵,拓展写作的渠道,让主题作文在生活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评价:在赏析中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发挥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习作教学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取多种形式评价。”因此,习作之后的评价对于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要学生的习作有闪光点,都应给予表扬,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这样,他们写作文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一、 即时讲评
教师的讲评要及时。每天孩子们写好的关于花朵的观察日记,教师应该及时批阅和整理,挑选出不同风格的文章,第二天早上进行即时讲评。因为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还没有完全消退,在他们刚刚完成写作的初始阶段,特别迫切地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同和指导,以此来激励自己保持写作的热情。而每天早上的日记讲评时间,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他们既盼望着欣赏到伙伴们的优秀习作,又希望听见自己的习作被老师在全班朗读,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莫大的光荣。那么,老师可以针对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评,只念优秀的文章,不要批评否定孩子的作文。每天都欣赏到优秀的习作,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会有更多的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他们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写出更多优秀的文章了。
二、生生互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的讲评指引了方向,孩子们慢慢地就知道该如何去赏析评价自己的文章,然后再去评价别人的文章了。
如同桌互相读一读写的《花仙子的故事》,要求:
1.找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同桌听,让他听听这些语句是否写出了花的特点,并认真听取同桌的意见。
2.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不够合适,读给同桌听,两人共同修改。
又如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参与评价,要求:
1.仔细倾听,想一想他的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2.认真思考,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修改?
这样,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全班赏评,让每一名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仔细倾听、互相修改、启发灵感。在评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都动眼、动脑、动口,广泛吸取别人的长处,明晰别人的毛病;在相互评讲的过程中,体验交流的欢乐,碰撞思想的火花,产生新的习作欲望。
三、 展示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建立写作档案。”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收集展示优秀习作,让孩子们的习作得到更多人的评价和认可。
如将优秀的习作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开展“优秀主题习作擂台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习作上贴上笑脸,评一评谁的笑脸最多,谁就是这一次的“擂主”。下一轮再评选出新的“擂主”进行PK,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又如创办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们将主题作文进行整理编辑,自己命名,自己设计封面、封底,请老师或者爸爸妈妈为自己的习作进行点评,成为自己的“第一本书”。每一期的主题作文集,就是每一类的同题作文欣赏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
主题作文,意味着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一节作文课的事情,它包括课前的观察和积累,课中的点拨和启发,课后的拓展和评价,不仅有学生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悟,还有学习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更有老师不懈的激励和赏识。它让每一名学生都经历习作的全过程,让每一名学生都体验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如花朵般在文字间自由地绽放。主题作文,变害怕作文为期待作文,让孩子们从此爱上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