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读书体会
周琴亚
寒假二十天左右的时间,除去走亲访友、处理家中闲杂琐事所剩读书时间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大多是在晚上睡觉前翻书阅读,常常会被其中的精彩深深吸引。
这本书是常州市小学数学教育界同仁十年课改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本书从教学内容、小学生数学学习和思维发展为立足点与追求。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型进行了划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概括为14种基本课型。每种课型的介绍,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主要特征、实施流程、实施要点、案例与分析)”的方式进行阐述。既有理论依据,更有案例分享作为可靠支撑,深入浅出,对我们一线教师在操作方法等细节方面予以阐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颇有启发。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建新的教学范式,实现由传统教学范式向现代教学范式的转变。
14种基本课型,分属不同的知识领域,但是具体的教学思想是一致的,概括起来如下: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建构知识
传统教学就是一种“去情境化”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促使学生产生激动、惊奇、困惑的生活情境。由于把学生禁锢在教材这一狭小的天地里,学生的经验世界日趋萎缩,从而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此,必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类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要借助于情境的支持,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通过“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接纳新知识。总之,将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的理解,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为广泛的迁移。同时,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将经历类似专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并主动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教科书上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教师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把教科书上精炼的思维结果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展现开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把这些过程简单地、浓缩地再现,并将其设计成具体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学会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想,这种学习习惯,思维品质正是将来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3、过往矫正,还数学本来面目。
随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接受,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师的认识、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却产生了一些偏差。为了追求教学的“新”与“活”,课堂上形式主义做法盛行。例如,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的作用常常被夸大,进而忽视了“数学化”,使得数学课缺少了“数学味”;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忽视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冗长的情境或漫无边际的探索造成了诸多的“教不完”现象;等等。面对这些偏差,人们产生质疑,开始反思。本书中精选的案例对于数学课的本来面目予以了的诠释。情境操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最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操作中,都要提出要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追求符合数学教育教学规律且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切实的课改目标。
然而,对于每一种新理念的学习,不能是生搬硬套,必须有选择有重点的吸收学习。
对于我们而言,首先,必须坚持学习。在日常教学的诸多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时下我们基础教育发展的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经历过这样的学习生活,明白也想过突破改变,但苦于找不到系统的解决办法,现在,这本书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学生接受更好更科学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学习,改变自己。
其次,有选择吸收。《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许多课型、课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模板范例。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从中借鉴,但我们必须清醒,这样的课堂范式是否适合我们的班级,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只有汲取最需要的,恰到好处地内化迁移,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照搬照抄,那就可能是画虎不成反成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