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桥中心小学 周 蓉
学校的课程应该是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适合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品格与智慧”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确立的课程理念。
1、 新课程的推进、促使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转变。
新课程从理念、内容、方法上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从课程这样一个高度纵观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以系统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得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新课程的改革,关键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几年来,我校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看待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氛围正在学校课堂中形成,各学科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对教与学方式的研究,以求达至新课程的要求。
2、 新课程使教师直接面对挑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课程,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学生观、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拓宽视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些已经成为了教师们的共识。以科研为驱动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等渠道,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求发展的空间。科研小组,已经成为了老师们依赖的学习小组。通过科研周、科研会议、课例研讨、教育现场会等为教师们构筑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3、丰富的课程内容,生动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通过丰富多样,可选择性的课程,学生在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利得到尊重。他们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需求等判断与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个性得到张扬、兴趣得到培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得到成功地感受,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欲望。
但是,仍然有太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令我十分困惑:
1、教育经验的继承与扬弃的关系。
使用实验教材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当中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教学,或是交待不清。我们认为,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不可否认,孩子们在走进小学校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学校的学习,正是要让孩子们具有系统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学是为了不学,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让孩子日后能展翅腾飞,才能谈得上创新。传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住重扎实的知识基础,新课程提倡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新的课堂。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然而,班级授课的现状,羁绊了我们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如何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又注入新课程理念元素,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2、 社会现状与现代人才观的矛盾。
课程的构建缺少了社会存在的环境。新教材的理念超前,结构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国家的经济基础没有变化,教育体制没有跟随改变,教育的投入没有增加,大班化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人才的要求改变了。通过考试赢得学位的社会生存状态也没有改变,为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与社会产生极大的矛盾。
3、 现行教育制度与实践新课程理念的矛盾。
由于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迟迟不能完全兑现,我们不可能全面的进行结构调整、改变课时,只能在部分学科、部分课时上作有限度的调整,学校勾画的课程体系框架难以真正搭建起来,全新的、整体的、灵活的课程安排难以实现。我们感到学校一级进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这与我们当初从理论上认识的新课程存在了很大的差距。
4、 传统评价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教师给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传达了教师对学习的信念,也影响到学生相信什么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所谓学习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在现实中,各种考试在继续升温,高考状元和中考状元在继续增值。教育评价改革的处境和因此显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教育评价难以推进,就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进。这既反映出深藏于人们的思想深处的观念,也是教育根本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