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学年教科研共同体… 01-05
业务学习 01-05
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01-05
读书活动新闻 01-05
理论考试新闻 01-05
保健师培训 01-05
网上学习 01-05
沙龙简讯 01-05
学习心得 01-05
会诊心得 01-0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市级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实践探索>>学术沙龙>>文章内容
对小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3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孙红霞      来源:本站原创

 

张丽华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可以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进行课程设置,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
小学语文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开展新课改以来,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要求降低教师在教育中的“强权”地位。新课改工作已经经历了几轮试验,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对问题做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回答,起不到对思维的发散作用;当前语文课程中对多媒体的利用比较普遍,对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却经常使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多媒体画面的直观性,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刺激,却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性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求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期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人文性内容的深刻把握,把这些内容等同于传统语文教学要求的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感悟等一系列过程,课程建设中人文内容的缺乏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很多学校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就是分数,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就无法对人文内容进行有效的体验。
(三)探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即探究和思索。一些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但只让学生想像体验、任意衍生、多元解读,而缺乏开启智慧的引导,虽然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学生无法获得触及心灵的精神享受,降低了文本原有的价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肤浅的感知;一些教师不注重进行合作性的探究,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答案也是预设好的,学生没有在主动参与中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师生的思维无法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合作性探究,实际上是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在书本上寻找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句子,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教师预设的答案中没有,学生的意见就容易受到忽视,如果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教师也不进行深入的引导,没有起到真正的探究作用。
二、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使得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教师的实践知识在这一环节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业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品读,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促成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康完满的人格。 
1、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 
过去教师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韩愈《师说》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典型的观点。教师当然要传授文化知识,但是更应该懂得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随着科学的进步,知识以不可预计的速度开始膨胀,我们的时代成了真正“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知识传播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跟上专业学术的进展,主动建构文化知识。
2、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是由专门部门的学科专家制定,教材、教科书是教育权威编写的,教师只是大纲、计划和教科书的执行者。这一观念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权选择教材、解读教材与处理教材。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怎样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师不应成为“参考书”的传话筒,教师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独特理解、自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教学个性。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课标》,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里,“新课标”明确了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伙伴,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4、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打破教科书是唯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走开放性的语文教育之路。
5、教师是学生人格的影响者
新课程改革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发展他们的非智力;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完成认知目标,而且还要达成情意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6、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建设者。新课程改革不仅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更新、教材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由于在学校中,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校、对学生深刻、深远的影响。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更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态度和蔼、作风民主、品德高尚,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不但要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而且要对学校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等理想的文化环境负责,要用隐性课程影响学生,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作出不懈的努力。
所以语文课程建设的关键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