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桥中心小学 蒋秋兰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何建设?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我们教师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与自然科学相比,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众多的教育内容,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它有着丰富的外延,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应该深入这个“开放的系统”,积极利用这些语文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师将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者、主动者、设计者以及开发者。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首先要求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得到改变,要改变语文教学是教师负责“照本宣科”地教授,学生“按部就班”地接收的观念,要解放思想,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一、课程目标要开放,要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其他能力(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能力与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二、课程内容要开放,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遵循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目标性与实践性原则,丰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教材的活力,体现三级课程体系与管理的思想观念,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教科书内外的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掌握选择权,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教授教材内容并适当地加以课外延伸。大可以避开一些结构相似的课文,选择其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文来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语文实践等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以填充,既开阔学生的眼见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开展有意义的“第三课堂”,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将课本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
三、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开放。教学组织模式要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模拟、动手实践、组织辩论等;教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发展水平以及课堂实际,灵活地进行教学,要将语文学习当做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通过阅读网络资源、书刊杂志资源以及参观、游览等实践活动让师生成为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真正主体;同时,必须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互动,让静态的教学变得生动而又活力,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思想,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育的教育的职责。新课标中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提出,是对教师素养和能力的一种考验。它要求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学会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主体性,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改革上,教师要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建设者和开发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总而言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设需要一大批综合素养高、专业性强的优秀教师和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社会教育大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