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
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锻炼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心理,做“四好少年”
学会学习——在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友好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学会创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质疑,富于想象,勤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教师成长目标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将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学行为中自觉体现,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以培养“四会学生”为目标,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的合格教师成长为科研型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区域影响力,未来五年,争取培养一批在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学校的课程建设,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是其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是教师发展、质量提高和学生成长的最重要载体和主要体现。
我们学校确立一种注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个性”。
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多样化、探究型课程专题化和德育教育课程化的策略,并使德育体现在各类课程中,增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实效性。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我们在课程实施环节上注重“四观”的落实。正确的学生观: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点,要求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学生)。
学校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促进课程开发;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课程实施中积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基础,培养特长,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走不同的成才之路。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比赛、论文发表、职称评定、学历提高等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并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在学习探究、社会实践和各种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内涵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区校本研修学校、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等光荣称号,教育教学质量在稳定中提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