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云华
自从国家教育部提出课程改革开始,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实践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课程改革”了。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所能接触的课程改革除了国家课程之外非校本课程莫属了。自己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摸索过,收获过,下面就谈谈自己对校本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心得与体会。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5.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计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