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学年教科研共同体… 01-05
业务学习 01-05
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01-05
读书活动新闻 01-05
理论考试新闻 01-05
保健师培训 01-05
网上学习 01-05
沙龙简讯 01-05
学习心得 01-05
会诊心得 01-0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市级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实践探索>>学术沙龙>>文章内容
“我前进、我新鲜、我很特别”——我眼里的课程建设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孙红霞      来源:本站原创

 

横山桥中心小学    仇海洁
  “课程建设”这个字眼,是近年来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是一个绵延不绝、不断丰富和充实着的故事……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
  我要前进——课程需要发展
  要点: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既离不开他们的活动,也离不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实际生活。学校的课程是活动、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是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融合,是在具体的一日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的。小学课程建设,其最基本的要求是适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本校的师资水平。孩子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也有不同的潜能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应着力于以孩子的生活实际、身心发展实际、已有经验和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为基础构建课程,发展、完善课程。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时刻关注孩子的现状,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其与社会发展和孩子经验的联系,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简单地一句话就是:“课程建设要有目标,有发展,又要合于孩子生活”。
  我真的很新鲜——课程保持创新
  要点:推陈出新,继承和创新同样重要
  《规程》和《纲要》的有关规定是学校课程的指南针和航标灯。但是,课程的建设不是对国家课程的全盘照搬,更不是对其他学校课程模式的“克隆”,而是依据“校本”情况对国家课程的再创造,或者是探索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新的课程模式。目前,校本课程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学校采用的方式是选择、引入,还是改编、重组或新编,都要强调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创新。这个过程绝对不是单纯追求出台一种课程“文本”,它应该表现为一个持续的课程实践过程。课程建设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课程系统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尤其是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景,更要与孩子一起创造出新的课程内容,并使其始终保持“新鲜”。当然,每个人、每个学校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在建设课程过程中也不要一味地去羡慕别人,心里总想着要新鲜、要与别人不一样,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经常回头看看,想想自己做过的事,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其实慢慢积累、沉淀下来的经验就是课程建设中最好的养分,继承和创新同样重要。
  我是不是够特别——课程需要个性
  要点:展现特色,在具体的课程行为只能够体现价值诉求和行动方式
  其实,一个学校的课程和校本教材是学校形成和发展办学特色的教育“蓝图”。学校课程的各个环节,从目标、内容、实施到评价,虽然在“国家课程”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不可能照顾到各地各类学校的特殊性,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的丰富多样的要求。《纲要》的颁布促使校本课程开发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并为学校开发出适合自己独特个性的课程提供了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千“校”一面的学校课程,突出每所学校的个性。每所学校的教师、孩子、家长、所在社区、校史、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都各不相同,这就是学校独特的“校本”,也是其个性所在。就主体来说,教师、孩子、校长、家长和其他社区人士都是课程建设的决定力量,他们形成的合力,对每所学校的影响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无论从目标、模式,还是开发主体等,都会促使每所学校凸显自己独特的“校本”文化,最终开发出百花齐放的学校课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