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3 At a Music lesson (Part 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单词:learn, sing, dance, together, start .
(2)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句型:Can you…? Yes, I(we) can. / No, I (we) can’t.
(3)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Listen to … , please. Now , follow me, please. Yes. / OK. / All right. Let’s sing it together.
2.能力目标:
(1)能初步正确表达自己会做和能做的事情。
(2)能正确询问别人会做和能做的事情。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觉形成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掌握四会单词及正确运用日常交际用语。
2、能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对话表演。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
Teach: OK. Let’s start.
2. Free talk
T: Can you jump / swim /…/dance /sing?
S: Yes, I can. /No, I can’t.
T: What can you do?
S: I can …
T: What can you sing?
S: I can sing …
T: Can you sing it for us?
S:…(Sing the song)…
Step 2. Presentation
T: What lesson are we having now? Yes, we are at an English lesson. How about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Let’s go and see.
Activity 1. Listen and answer
T: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1:What time is it now?
Q2:Where are the students?
Q3:What lesson are they having?
Show the title.
Activity 2.Read and answer
T: Now please turn to page 22. Read the dialogue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Q1:At first(一开始),can the students sing “We can sing and dance”? What can they sing?
Q2:Can Ben sing “ In the classroom”? What can he do ?
Activity 3..Read and circle
T: How do they learn the song?Please turn to page 23, read and circle, then summarize the steps of learning a song.
1.Listen to the song, please
2.Now,follow me ,please. (Teach: follow)
3.Good.Let’s sing it together. (教授词汇together)
T: At last, the students can sing the song ‘We can sing and dance’.
Activity 4. Learn the song
T: Can you sing the song ‘We can sing and dance’ ?
Ss: No, we can’t.
T: Shall we learn it now? Now I’m your Music teacher.
Listen to the song, please. / Listen again.
Follow me, please. / Follow me again.
Can you sing it now? Let’s sing it together.
The students sing the song with the teacher happily.
T: Who can be a Music teacher?
Ss: Work in pairs. (Make a dialogue.)
Activity 5. Read the dialogue
T: Shall we read the text now?
1. Listen to the dialogue.
2. Follow the tape, please.
3. Let’s read it together.
4. Ss read the dialogue aloud by themselves, in groups, in their favorite ways or even to the teacher or act the dialogue.
Step 3. Consolidation
1. Fill in the blanks:
It’s ____ o’clock in the _______. Mr Green and his students are_______ a Music lesson in the ____ room. They ____sing the song ‘We can sing and dance’, but they can ____ ‘Color song’ and ‘In the classroom’. Ben can ___ the violin. They ____ the teacher and sing the song
2. T: Do you like having a PE/ an Art lesson? Think about your PE/ Art lessons, try to make dialogues like the text.
Make up dialogues with partners in groups.
分数与整数相乘
横山桥中心小学 刘红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你是怎样算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
表示什么意思?(3个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列式 :
出示: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
⑴提问:你能说一说3/10米表示什么意思?(把一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
⑵你能在图中表示出3/10米来吗?指名上来画一画。
⑶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3或3×)
⑸追问:×3(或3×)是怎样想的?
⑹提问:这道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揭题板书:分数与整数相乘)
⑺谈话:通过刚才的列式,我们可以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计算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整数相乘该如何计算。
2、尝试计算
⑴启发:想一想,×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把你思考的过程写下来。
⑵学生尝试计算,并说计算的想法
⑶指名学生交流(带自己的练习纸)
⑷师生共同计算,完成板书:×3也就是3个相加,根据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就得到,而分子部分又可以表示成3×3,所以得。(板书:×3=++===)
⑸指出:在计算时,借助加法来想的过程我们可以不写出来。(画上虚线框)
⑹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3应该怎样计算?
⑺ 小结:计算×3时,可以用分子和整数相乘(3×3)的结果作分子,积的分母仍然是10。
3、解决例题第(2)题
⑴出示:小芳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⑵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⑶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⑷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也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教师边板书边说明)
4、小结计算方法
⑴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⑵分数与整书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
⑶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只要将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结果作分子,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按要求在长方体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
提醒学生: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3、做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4、做练习八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说说思考过程,
突出: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分数乘整数来解决。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2、4、5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板书
分数与整数相乘
×3 =++===(米)
×5===(米) 或×5==(米)
答:小芳用米绸带,小华用米绸带。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曹仁花)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道命令,让学生感受体会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使学生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3.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过渡: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船长》的故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板书:遇险、自救、牺牲)你能借助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往常一样,把“诺曼底”号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沉沉夜雾中,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上了,“诺曼底”号被撞开了一道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了船舱,一场灾难由此拉开了序幕。)
2、在轮船遇险以后,船长哈尔威迅速组织大家自救,最后,其他人都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光荣牺牲了。那么,哈尔威船长是如何组织大家自救的呢?这就是本堂课咱们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3——28段,边读边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可以在书上找找划划。
交流讨论:
2、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是: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1)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大家看屏幕。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这番话的?(大声吼道)不是叫、喊、更不是说,为什么是吼道?(场面很乱,怎么个乱法?你真会读书,能前后联系着来看)
(2)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当时乱的场面读出来。(顷刻间,所有的人……)
(3)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学生接读)从这道命令中,你能体会出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吗?
(临危不乱—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作为船长,别人都乱了,他是绝对不能——乱的。)(临危不乱—这样危难的时候还能想到让妇女先走,有秩序地安排,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哈尔威对船上有多少人知道得非常清楚。只有这样遇到危险才能临危不乱。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个时候,哈尔威始终记得我是一名——船长,在灾难面前把大家救出去是船长的——职责啊!让我们把这样一个临危不乱、镇定沉着、尊重妇女、先人后己的船长读出来吧,自己先练一练。)
(4)谁来读一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哈尔威船长的——)但是这样的声音能够压住现场的呼号和嘈杂吗?
(5)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地:——
2、哈尔威船长的第二道命令:
过渡:船上真的只有60人吗?(不是)事实上是(61人)哈尔威船长在救援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给(忘了)。然而,在这生死关头,大家都只顾自己逃生,谁也没有按照船长的命令去做,于是船长发出了第二道命令。找找看是什么命令?为什么要发出这道命令?
“哪一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1)想象一下乱得不可开交是什么意思?乱得(没有办法维持秩序了),这就叫不可开交。
(2)能把乱的样子读出来吗?(两位学生读)你们还都有一些理智,事实上当时的“乱”出乎你们的想象。
(3)、照这样乱下去,诺曼底只能是船毁——人亡。于是船长又发了第二个命令。
这道命令是对话中的一句,我把对话全打出来,请同学自由读一下这段对话。想想:这段对话向人们传递了哪些信息?(炉子灭了,这些是船的心脏,船肯定要沉了;20分钟,够了。如果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就要被开抢打死。)
(4)“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船长发出这样一道命令,你觉得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为什么?(在最危急时为了保证大多数人能安全撤离,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这是一个船长的权力,当然更是他的职责。)
(5)从这段对话中,你又能感受到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做事果断、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职责考虑得那样清楚,尊重妇女和孩子,有男子汉气概,有较强的指挥能力。)
(6)你能把哈尔威船长这种伟大的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同桌分角色对练一下。
(7)谁愿意做船长,好,大家站起来做船长,老师做船员。师生对读。
过渡:多么精彩而传神的对话呀,我们学习了对话,一位临危不乱、镇定果敢、忠于职守的船长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前,谁还能够违抗他的意志呢?这一次人们都执行了船长的命令!于是,读。相机理解“伟大的灵魂”。
(8)与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井然有序”,“井然有序”是什么意思?(井井有条)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哈尔威船长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此时此刻,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起……(拿起书读)
4、第三个命令:
“快救克莱芒”,这是船长发出的第三个命令,他连一个见习水手的克莱芒都没有忘记。
5、“动作再快点”这是船长的第四个命令。也是他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
6、小结:瞧!雨果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巨匠,仅仅是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一位沉着、细心、威严、伟岸的船长形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7、看:这就是船长哈尔威(映现)
面对危险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船长。(点板书)
谈起他的指挥,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满怀崇敬地写道:“哈尔威……”(映现第25小节)
三、言语拓展,升华人物品质。
1、(音乐起)正因为有了哈尔威这位经验丰富的好船长,才使得船上的60人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得救了。
师读第29小节
2、孩子们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核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放弃自救?)
3、小结:“诺曼底号”承载着哈尔威的生命与追求,光荣与梦想,现在船沉了,虽然责任不在他,但是作为船长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与船共存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
4、同学们,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无论是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还有我们读者,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他们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得救的怀抱婴儿的妇女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说:船长啊,船长,…………
C我们自己说:
3、师:(深情地)在生与死之间船长哈尔威选择了后者,引读29小节。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可是他却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深受震撼,人们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映现最后一小节)。理解最后一句,在你看来,英雄有什么权利?你认为哈尔威运用了英雄的什么权利?
引读:
①见习水手克莱芒要说——(一女生读)
②大作家雨果要说——(一男生读)
③还有读文章的我们也要说——(齐读)
四、看板书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哈尔威船长这样一位英雄人物。我想大家一定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来赞美船长(板书……)概括起来说——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板书:英雄)连作者雨果也这样赞叹——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英英学古诗(第二课时)
一、 检复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3课《英英学古诗》。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这一课。先来看一看昨天学习的生字词语掌握了没有。(先自由读,再逐行指名读)
2、你知道英英学了一首什么古诗吗?出示《静夜思》,指名读一读。
3、英英学会了《静夜思》这首诗,她的心情怎么样?出示课文插图,大家看,英英满脸笑容,一回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
4、过渡:她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英英和奶奶的对话。
二、新授
1、男女生分读英英和奶奶的对话。
2、我们先来看看她们的第一次对话,指名两人分读。
听了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背古诗)
那么,英英背得怎么样呢?你怎么知道的?
“背得真好!”这是奶奶对英英的夸奖、表扬,我们要读出这种语气,谁来试一试。
你们觉得怎样才算背得好?(正确、流利、有感情)
哪些小朋友也会背了?谁也来好好地背一背?
其实,朗读也好,背诵也好,古诗我们如果在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再读出韵味那就更好了。(出示韵律节奏图)看,这里的斜线是节奏划分线,表示这里可以稍微停顿一下。你们还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诗的每一行都有一个字的韵母是ang?光、霜、望、乡。注意到这些,能帮助你诵读得更好。听老师来诵读一遍。大家一起来一遍。
3、我们再来看看英英和奶奶的这段对话。指名两人分读。
听了这段对话,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一首诗,不仅要会背诵,还要知道是什么朝代、什么诗人写的。(板书:知诗人)
让我们加入朝代诗人把这首诗来诵读一遍。
4、背古诗、知道诗人是谁,这些其实都不难,难的是什么呢?对,难的是要弄懂诗的意思。(板书:懂意思)
《静夜思》这首诗的意思英英有没有弄懂呢?让我们来读读英英和奶奶的这段对话。(出示)
英英有没有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她是怎么解释这首诗的意思的?指名读。
我们再来听一听一位老师的讲解。
听了英英和老师的解释,你懂了没有?
哦?老师来考考你们。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宁静)的夜晚,一轮怎样的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
诗人错把“明月光”当成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诗人迷迷糊糊间产生了错觉?(板书:疑)“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诗人怀疑床前铺了一层白白的霜,但他很快发现那不是白霜,而是月光,于是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板书:举)举,就是?诗人抬头看到什么?看着这圆圆的月亮,诗人想起了什么?还想起了什么?为什么诗人望着明月就思念起故乡亲人来了呢?人们赋予了月亮特殊的含义那就是象征着“团圆”,月亮都圆了,一家人是否也要团圆呢?可诗人能不能和家人团聚呢?不能,所以诗人越想心情越?所以诗人的头——渐渐低下了。(板书:低)这一举一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正是这浓浓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的驱使使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著名小诗——《静夜思》。
让我们和老师一起再次诵读这首诗,一起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唐代诗人李白的思乡离愁。
5、今天,我们和英英一样,会背了古诗,知道了这首诗的诗人,而且还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静夜思》这首诗我们也学会啦!不过,老师觉得光是做到这样还不够,要是我们能——?就更好了!我们还可以做到怎样呢?(板书:写古诗)
看,这是一幅《静夜思》的写字作品,小朋友们觉得写得怎样?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写出像它一样优秀的作品来。赶快打开习字册,让我们来写一写。
师示范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