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讲座讲稿(主讲人:是宝华) |
|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1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沈安姣
来源:本站原创 |
研究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研究者的劳动结晶,是重要的宝贵财富。
研究报告育与教育研究论文比较,因为篇幅较长,不宜发表,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是一个研究过程。它不是写工作总结,不同的研究研究课题可采用不同的撰写格式和表述方式,没有固定的格式。
1、题目
研究题目必须明确,点明题意,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
使人一看题目就大体知道这篇报告讲的什么,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题目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化语言教学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研究。
2、问题提出
提出课题来源,表明课题研究目的;说明为什么要研究
这个问题,揭示研究问题的背景,这一部分要告诉别人要研究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价值。
说明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现状、问题及趋势,告诉别人本研究的起点及可靠性。
例:小学作文教学研究
问题提出:
对小学进行初始的写作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书面表达育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之一。然而在调查中却发现作文教学不容乐观,在教学中,学生大多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 能逾越 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评优劣……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去了童心的纯洁无邪。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小学生语文学习反思性评价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反思实践者》后,“反思”便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其实,与“反思”相关的研究很多。
在反思的目的的方面,学者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界定为……不断探索和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此外“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实践”的目的,亦是解决教育工作的问题和促进教育工作的成效,以致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和获取丰富的相关的学习经验。目前,反思的内容包括:技术性反思---反思不同教学方式达致目标的技能;实用性反思---反思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批判性反思---反思教育工作的背后价值,以及限制个人行动自由和空间的意识形态和结构性制约。
如果将反思教育作为一螺旋式过程探究历史过程来看,反思教学可被视为一种行动研究。可分为计划、行动、行动的观察和对行动的反省等阶段。
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反思”一词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时代语言,成为教育改革的标识和口号。“反思性教学”“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科学习反思性评估研究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相关的资料比较少,一切都在探索之中。
概念界定
例:新课程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策略”是一种问题的应对举措、计策、方略,既有战术性,又有战略性,“学习策略”是指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是鉴别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个体学习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学习策略”可以有效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教。“新课程小学生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就是根据新课程背景校出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在各科课堂中,以促进其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为途径,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21世纪新人为目标,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
3、研究内容和目标
例:小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高效率、高质量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根据学习情境和自身特征灵活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一各热爱学习的人。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研究内容。
分析造成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级课堂教学中怎样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法的培养,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研究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中的活动方式,以及由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总结出在具体学科学习中学生活动的最佳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积累学习资料。适时调整行为适应不同学科的系统学习。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会有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4、研究依据
在教育科研中,既注重教育科学理论育研究的指导作用
又强化对理论的探索。所以要通过对相关文件的查阅,写明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或政策依据。
例:班级管理委员会研究
理论依据
按马卡连柯的设想,学生集体并不是靠教师个体能够培养的,应当由教师集体培养学生集体,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并市两回事,而是一个集体,而且是一个教育集体。
班主任不但是学生集体的主要组织者,而是班级 任课 老师之间的纽带,并建立班级教师集体。一个班级优秀与否,不但需要班级学生间的协助,更需要班级教师间的协作。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是“全员参与”,以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来进行持续不断的改善,追求全方位的质量。
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市一个开发的、错综负责的系统。从其内部成员来说,它包括学生、班主任和班级任课教师;从外部机构来说,它包括学校其他教师、家长等。对班级的管理意味着班级系统中的内部和外部成员都应该行动起来,“全员参与”,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学生学得愉快、充实、有成就感”;“教师教得如意、完整、有投入感”、家长觉得适宜、满意、有参与感”。
现实依据
目前,学校的教学和德育在不少学校成为两项的工作,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作为一各完整的学生一些方面由教学部门管,一些方面由德育部门管,所以口号是全员德育,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任课 老师的义务是完成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知识传授,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以“告状”的形式向班主任反映。班级管理的重任不容置疑的落到了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工作一定层面上属于个体作坊式劳动,其个人的工作能力、智慧、魅力、情绪等对班级发展影响很大。这是我们现在的班级管理现状。
为使班主任工作走向人文化、制度化的轨道,离开孤军奋战的工作状况,由原先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发式管理,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体化的德育模式,我们提出尝试实行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制度的形式构筑其教师内部的德育意识,把个人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解决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困境,使学校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整合教育资源,使班级管理成为一个开发的系统,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班集体,让集体的每一各成员可以自由而全面发展。
5、研究方法、对象
阐明研究使用的方法。告诉别人研究结果通过什么方法
得出来的,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
6、研究过程
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描述,便于人们对整个研究研究过程
科学客观的加以评价。尽量反映实践过程,所列事实真实。
7、研究成果
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成果形态两类,一是理论形
态成果,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技术形态的问题,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根据研究报告的结果,确定成果的表述,注重理论指导、理性启发,注重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新的认识。
案例:
新环境下学校教育有效互动策略及应用研究
一、应用“建构策略”,搭建互动平台,实现平等对话
二、实施“活动策略”,拓宽互动渠道,缩短学校距离
1、亲临学校——走近领导
2、亲近教师——走近课堂
3、亲亲宝贝——走进孩子
4、亲近父母——走进心灵
5、经验共享——走上讲台
三、启动“信息策略”,延伸互动途径,彰显个性教育
1、反馈信息——实话实说
2、开设超市——因材施教
3、拓宽方式——多向交流
四、采取反思策略,克服互动盲区,形成和谐教育
1、特别关爱献给你——关爱留守儿童
2、爱在迷失中回归——关注心理健康
8、研究效果
指通过科学研究,对相关问题解决的所发生的变化及达到的程度,既是研究成果的产物,又是研究成果重要的直接依据。
哪些属于效果,(1)研究对象的变化(2)研究者的变化(3)组织研究的组织者的变化(4)社会效益。
|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