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静怡老师的《普罗米的修斯盗火》一课的会诊报告
执笔:朱晓红
唐静怡老师从教第二年,经历了第一学年的会诊课、督导评估磨课的考验,本次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会诊课,明显褪去了很多青涩,钻研教材的深度、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教学基本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对此轮会诊教学做一个简单回顾和思考:
在唐老师自主钻研教材、独立备课的基础上,10月21进行了第一轮教学,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以“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贯穿整堂课教学,但是教学层次紊乱,问题指向性不明确,琐碎的问题堆砌使得课堂结构松散,而且,因为教学内容多导致课堂容量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针对暴露的问题,我们会同全组的老师进行了课堂重建。各位年轻老师纷纷出谋划策,我们将第一自然段前移至第一课时品读,体会人类生活在无火的年代里困苦的生活。第二课时的检复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引背第一自然段为主,在品读普罗米修斯盗火和受罚环节时,把学生做为主体,抓住重点句子,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多悟,从中去体会普罗米修斯盗火后所承受的痛苦、以及他那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通过前三个回合的打磨,到最后一次汇报性展示,唐老师的课堂有了语文味,体现了神话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抓住了神话文本中较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即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她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善于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朗读、对话、对比、拓展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
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在教学时,唐老师巧妙地突破文本重点,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所以,唐老师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进行语言渲染,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在课件中,她安排了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高加索山,以及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画面,画面真实可感,给学生视觉上很大的冲击。同时,让孩子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机智、坚强无畏,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抓住重点词语也是帮助孩子们理解文本的一种好的方法,比如第五自然段中的“坚定”、“各种痛苦”、“决不会、更不会”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品质。第六自然段中的“死死地锁”、“风吹雨淋”让孩子感受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巨大痛苦,相机指导孩子想象:他还不能做为什么?吹在他身上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淋在他身上的雨又是怎样的雨呢?第七自然段中的“啄食”、“每天”让孩子们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
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文本之中,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优秀品质,心灵得到了深深地震撼。尽管如此,课堂中还是有些许的遗憾,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去努力改进:
①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学生朗读感情不够时,唐老师没有很好地指导,平时教学就应该渗透朗读训练,注意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深刻含义。
②设置问题不够简洁,应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以读促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普罗米修斯受难时的痛苦。
③《普罗米修斯》只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其实古希腊神话中还有很多能够给我们启示,教学时可以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去读,去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