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学年教科研共同体… 01-05
业务学习 01-05
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01-05
读书活动新闻 01-05
理论考试新闻 01-05
保健师培训 01-05
网上学习 01-05
沙龙简讯 01-05
学习心得 01-05
会诊心得 01-0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市级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课题概况>>研究方案>>文章内容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修共同体的构建研究(课题设计)二稿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孙红霞      来源:本站原创

 

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
1.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度关注,界定了其内涵,指出了读书、培训、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一些有效的策略。《北京教育》2012年第六期刊载某中学《实施青蓝工程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国内各学校也都有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的一对一青蓝结对活动。综观如是,本课题涉及领域有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但对于青蓝共同体形式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没有研究。
2.选题的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之本。教育部中小学课改专家刘坚曾讲:“新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在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其作用不可估量。要想教育成功,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个受教育的成功者,而锻造自身的成功的过程,即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对于学校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将是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学校教师群体特殊的结构层次决定青年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提升面广量大、任重道远,必须依托更加有效、更加迅捷的平台。
3.研究价值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此课题就是在研究实际情况后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共同体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
青蓝共同体新老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共同条件下结成集体以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出,不管学校如何形成或改革,如何组织或结构重组,教职员的专业技能的更新被认为是发展的根本。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为了保持同步,各个层次的教育者在整个专业生涯当中都必须成为连续不断的学习者。
2.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原理为依据。群体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著名学者诺里斯和巴尔尼特也提出,个体复杂地混合于群体中,而群体则是个体的反映。个体在群体中得到支持、肯定和鼓励,他们在群体中变换了存在的形式;个体通过对富有意义目标的集体努力和贡献而转换了群体的存在形式。群体作用于个体,个体又反作用于群体。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探索教师青蓝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管理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从而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新老教师共同发展的青蓝共同体。
2.通过开展实践研究,使青年教师能够在专业方面主动发展、快速发展,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不断完善,逐步提升渐至成为专家型教师。
3.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减负增效、促进学校发展提供师资保障,提升学校内涵。
四、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当前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良好愿望,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实践。通过开展教师座谈会、发放教师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现实状态,内心愿望,使研究根植于教师的实际,满足于教师的内需,使研究更有意义和价值。
2.构建青蓝共同体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实际,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从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教学技能水平、德育工作能力、课程建设能力、教科教研能力等方面,研究确定青蓝共同体的具体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发展,研究创新青蓝共同体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的研究。
组织方式多元化。青蓝共同体以学科为单位建设,相同学科不同层次结构若干教师组建共同体。以名师工作室为组织方式,突破学校界限组建共同体。突破双向互动形式的组织方式,骨干教师一方面接受外聘专家的指导另一方面承担校内指导任务。
运作有机制。固定共同体活动时间、内容,定期开展活动。每个共同体设领衔人一名,主要负责共同体成员的召集、共同体活动的设计组织、共同体内部的评价考核。
4.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发展,研究创新青蓝共同体的活动方式。
共同体内部活动。以共同体为单位,由共同体内部组织的小型多样的活动,如每周相互随堂听课、撰写反思日记、撰写辅导手记、开展基本功集训等活动等,共同体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内部活动着眼于共同体成员个体的提升。
共同体外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就是由学校层面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如教学观摩、学术沙龙、网络交流、成果展示等。这些活动旨在引领共同体不断挑战与磨炼,增强实力。共同体外部活动着眼于群体的整体发展。主要分校级活动和校际活动:校级活动促竞争,学校组织,以共同体为单位参加;校际活动共提高,外聘名师专家来校讲学指导,共同体集体参加,通过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共同体整体水平。
5.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发展,研究创新青蓝共同体考核评价机制。
在研究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共同体的评价机制,确定评价内容、研究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对共同体的运作过程、教师个人发展成果、集体发展成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
评价方式:通过各共同体自我总结评价、校级交流展示评价、校行政考察评价等方式开展评价。
五、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对传统的“师徒结对”形式的继承与突破,传统的师徒结对活动越来越流于形式,侧重于单向的传输与接受,师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徒弟没有选择地吸收师傅的所有特点,这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会有消极的因素。新老教师生活态度的不同、教学年龄的差异、知识能力的差异等使得青蓝工程的推进不能深入,青出于蓝却不能胜于蓝,老教师也无法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自身的超越。学校骨干教师的再度发展问题、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青蓝共同体项目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师徒结对活动,是对传统的“师徒结对”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它着眼于师徒共同体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并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通过项目的推行,引领老教师突破瓶颈,实现再度发展;带动新教师步入成长快车道,实现快速成长;以点带面,推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增强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主要创新点有三:
1.突出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合作交流。老带新、新促老,共同发展是重点。
2.创新青蓝共同体的发展目标,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传统的师徒结对只在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方面以老带新,而本课题要在专业水平方面整体提高。
3. 突出青蓝共同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形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个案分析。
3.调查研究。
4.行动研究。
5.经验总结。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准备设计阶段。撰写课题设计方案,初步明确责任分工。调查研究,建立组织,组织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理论研究阶段。课题核心组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在这基础上分工负责,研究制定本校青蓝共同体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教师对方案进行研讨论证。同时分批分层组织相关老师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行动研究阶段。组织和指导共同体付诸行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修正原定方案。
第四阶段(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结题鉴定阶段。全面总结研究过程,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本课题的成果形式主要有:青蓝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优秀课例和教育成果,现场的经验介绍活动,师徒反思笔记和辅导手记,相关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
八、研究组织
组长:梁晓云    副组长:孙红霞
组员:朱晓红、刘红娟、钱晓丽、蒋红莉、是宝华、沈安姣、周晓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