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共舞,同绘明天——师徒共同体发展的项目设计立足于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群体发展,共同成长。学校一开学就提出了建立共同体的计划与预设。此举与以前的共同工程有不同之处:组内的师傅和徒弟不是两个个体,而是由多个老教师和新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部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渗透辐射,重在推进均衡;在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倡扬竞争,努力促进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升,重在谋求发展,在纵向均衡、横向竞争中充分激发教学的强劲发展活力。在学校教导处的工作的指引下,我们数学组也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活动。
一、日常教学的互助互学活动: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制定了组内的学期计划,重点是组内的互助互学式的教学活动:每个月我们组员都要提供一节随堂课,其他成员听课后及时进行评议活动。大家围坐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来丰满自己的课堂和经验。徒弟从师傅身上学习经验、师傅从徒弟身上学习创新和活力。这对于“加速新教师的成长,缩短成长期,突破老教师教学上的瓶颈”,不可谓是一个好策略。其次,新教师在教学之余进行教学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要求,每位新教师一个月写一篇高质量地教学反思。他们也主要围绕自己进行教学的困惑、共同评课后的收获这两个方面来写的。4个月的反思累积起来,从中可以发现新教师的成长:困惑得到解释,经验有所积累,关键信心足了。再者是练好我们教师的基本功:钢笔字和粉笔字,数学基本功是徒手画基本图形。
二、提高式与反馈式的教学活动:
这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10月份师傅亮相课、11月份新教师会诊课和12月份新教师的汇报课。我们组内有两位师傅,这学期她们都在10月份进行了亮相课的展示。师傅有自身的长处,在亮相中得以展示,同时在交流评课中得以完善。重头戏是新教师的两节课,我们组刚好有两位新教师,所以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首先是11月份唐老师进行了新教师的会诊课,我们组提出的是:能形成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她执教的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4天中她进行了3次教学:从看着教案上课到对教案的合理运用;从不能反映本课教学主要内容到不仅可以看出教学的脉络、层次,更有了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的指导;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能倾听孩子的回答,并取之为自己的教学服务。12月份是伊老师进行的《乘法运算律和简便计算》,她也总共试上了3次。我们组是一次次地试上,一次次地评课,一遍遍地改教学设计,一句句地讨论过去,每个组员都尽心尽责。伊老师的教学过程也展现在大家面前,进步大家都能看得到的。
这是我们共同体一学期的努力与成绩,当然问题也不少,这就是我们下学期应该努力地方向。1、首先是教案的设计,也许是电脑的方便之处,一份教案甚至是特级教师的教案都能信手拈来,但是作为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应该多参考教材和教学用书,而不是把一份成熟的教案去背诵,最好的现在肯定不适合他们。2、加强数学教学概念、知识体系的学习。尤其是没教学过老的苏教版教材的老师,对于一些定义、概念、结论、法则等,有的老师都表述不清,这将影响老师教学上的衔接。3、继续加强老师的基本功训练,其实师傅应该一并参加。似乎没有硬性的规定,我们也是能不做就不做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谅解。
20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