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学年教科研共同体… 01-05
业务学习 01-05
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01-05
读书活动新闻 01-05
理论考试新闻 01-05
保健师培训 01-05
网上学习 01-05
沙龙简讯 01-05
学习心得 01-05
会诊心得 01-0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市级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研究动态>>专业素养>>文章内容
教材“出错”还是经验“失灵”?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文      来源:本站原创

 

教材出错还是经验失灵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使用困惑探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译林新版)面向全体学生,内容选材丰富、时代感强,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征。全套教材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任务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三年的使用,广大一线老师们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对新教材的教学、研讨逐渐深入,取得了大量的教研成果。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存在误读,排斥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对自己不熟悉的一些用法和表达拒绝接受,并坚持认为“教材出错了”。
究竟是教材“出错”还是经验“失灵”?基于小学3—6年级新教材的教学实践,笔者经过广泛调查、交流,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咨询国内外英语教学专家、组织教师讨论等途径,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析。这些探析也包含了一些笔者个人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如有疏漏,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指正。
一、由教师经验缺失引发的教材假出错
[案例1] 四年级上册Unit 4 Cartoon time板块出现I can’t fly either. 看到了either这个词,不少教师仿佛捡到宝了,有东西考了,于是在either这一单词上花了大量力气,甚至出了类似下面的习题,考查学生对该词的掌握情况。
1. She can fly too. (改为否定句)
She __________ fly__________.
2. She is happy too?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___ she happy__________?
3. I can’t play basketball. (选择正确的答句)
A. Me too. B. No, you can’t. C. Me either.
Keys: 1. can’t, either 2.Is, too 3. C
探析:在教学中,有老师想当然地认为,too用于肯定句,而either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因此第2小题极易给出错误的答案。一些教师甚至依此认为三年级下册Unit7课文中Are those apples too? 这样的表达不正确。其实,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词典》的解释,either用于否定句,而too给出的例句中,既有肯定句,也有疑问句。关于第3小题,Me either. 这样的表述在美式英语口语中较为常见,意思为“我也是。”通过查阅徐广联先生的《大学英语语法》,我们发现在否定句中用either,位于句尾;但是否定句中也可用too,位于be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之前,如:He didn’t find an answer to the problem, and I too didn’t. 实际上,either这个词并不在《英语课程标准》二级标准规定的词汇范围。对于考核四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命制这样的习题、试题是否合适?这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案例2] 教材中多次出现ice cream这一单词,在三年级上册 Unit 7 教材给出的是an ice cream,这里an ice cream是可数名词,而在三年级下册Unit 7 的小诗中出现“Clever Tom makes ice cream for his mum.”在这里,ice cream就是不可数名词了。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产生困惑,究竟是否可数?甚至有不少教师就此提出质疑,认为教材编写不科学。
探析:一些教师对既可以可数、也可以不可数的名词缺乏了解,因此不能接受富于变化的语言。实际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词典》释义,ice cream可作为可数名词,是一种食品的名称,而作为可数名词时,意为一人份的小冰激凌。教材三年级上册出现的是一个甜筒冰激凌,自然是可数的;而三年级下册出现的制作冰激凌,自然是不可数了。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强调个数的时候为可数,强调食物成分的时候为不可数,chocolate, sweet, cake 也都是一样的道理。
[案例3] 五年级上册Unit 3这一单元同时出现了get inget on两个词组,在句子上呈现了get in the taxiget on the bus两种用法,部分教师不知如何跟学生解释其中的区别。在翻译词组练习的时候,能否出现get on the car或者get in the bus?
探析:get inget on都有“上车”的意思,一些老师由于缺少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明白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两个词组的使用区别。教材在这一单元同时出现这两个词组,搭配的交通工具却不一样。我们一般认为,taxi, car等小型交通工具上车用get in,而对于ship, bus, train, plane等大型交通工具上去则用get on。这两者的区别可以从它们的对应词组去体会,即get outget off,我们不妨把get on翻译为“登上(车、船等)”,把get off翻译为“离开(车、船等)”。
二、由教师经验失灵引发的教材假出错
[案例4] 三年级上册Unit 3 核心句型是He is my friend. She is my friend too. 第二句中too前面为什么不加逗号呢?Nice to meet you too. 等类似句子是否也不用加逗号?
探析:在旧版教材中,too前面确实有逗号,经典教材《新概念英语》中too前面也是有逗号的,因此刚接触新教材的老师们因为自己已有经验和教材不相匹配,很容易认为教材出错了。其实,译林新版、沪教新版、外研版新标准等小学教材中的too前面都没有用逗号,我们进行了多方查证:在用法上,too前面有无逗号都是可以的,加了逗号有强调的意味在里面。通过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和《朗文当代高级词典》,我们发现两本词典提供的例句中too的前面也都没有加逗号,如:Can I come too?
[案例5] 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6介绍了国家名称US (美国),教师认为自己学的是USA,而且USA才是最标准的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全称的缩写,现在教材上为什么用US呢?
探析:USUnited States的缩写,直接翻译为“合众国”,而 US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通常情况下,这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互通的,虽然USA才是最标准的美利坚合众国全称的缩写,但它的应用度远没有US广泛。在相对正式和严肃的场合,United StatesUS)才是对美国最符合传统、最为正式的称呼,包括联合国在内的所有国际机构的美国代表席位,均使用这个称呼。《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中也是提供了US,没有提供USA,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自然也就选择了US这样的表达了。
[案例6] 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8出现的Happy Birthday!中的字母B为什么大写?同样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小学英语》1B Unit 10中,却是Happy birthday!
探析:通过查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笔者发现birthday一词的例句Happy Birthday!中字母B也是大写的。我们使用英文搜索引擎进行了搜索,发现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此的讨论也非常多,他们有些认为尽管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定,但是人们普遍习惯将Happy Birthday, Merry Christmas, Happy Holidays, Happy New Year等表述的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也有外国人将此与美学(aesthetics)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如果b不大写看起来会很奇怪,特别是写在蛋糕、标记、卡片上的时候。通过查阅语料库,我们发现Happy Birthday! 单独表达时候,HB多为大写,但是用在长句中去,HB就都需要小写了,如Joachim had a very happy birthday. 译林新版教材是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合编的,所以新教材采用新版牛津词典的表达方式,即Happy Birthday!的首字母统一采用大写。
[案例7]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 这一单元出现了如下一组对话:
Yang Ling: How do I get to your new home?
Su Hai: You can take the metro. You can get on the metro at…
在这组对话中,在问路的时候用的是“How do I…?”而在指路的时候却用的是“You can…”这样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如何解释?
探析:在问路的时候,尽管“How do I get to…”“How can I get to…”两种表达从语法上讲都是正确的,但是“How do I get to…?”是去哪里怎么走,说的是一种情况,即通常的路线,而“How can I get to…?”意思是“我要怎样才能到达?”而且在英语国家问路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会使用“How do I get to…?” 可以说,这里“How do I get to…?”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更加地道。一些老师们的经验认为,必须“怎么问就怎么答”,考试的时候更是不能出现问答不一致情况,认为教材在这里误导了学生。其实,语言是鲜活的,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要语法上“怎么问就怎么答”,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运用,就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不是应试。因此,教师在命制试题时,也应该避免过于死板的答案,避免陷入过分纠结语言形式的误区。
三、由教师经验失误引发的教材假出错
[案例8] 关于in the treeon the tree, 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都熟悉这样一个规则:in the tree一般是指(外来的东西)在树上,而on the tree是指“长在树上”。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4 The bird is in the tree. 符合这一规则。但是六年级上册Unit 5 Cartoon time课文中却出现了“They find a sign on the tree.”这样的句子,sign (标识)自然不可能是长在树上的,这如何解释?是不是教材有出错了?
探析:in the tree 一般指外来的东西在树上,不是树本身所有,如人、动物等在树上。on the tree 通常指树本身长出的东西,如枝、叶、花、果等。这个规则是片面的,只是通常情况下罢了,其实二者很多时候可以互换,外国人经常是混用的,但是在中国的考试中,往往会特意考到二者的区别。就六年级上册Unit 5的课文插图来看,那个sign (标识)是被粘钉在树上的,我们不妨理解这里的sign已经成为了树的一部分,用on the tree也自然可以理解了。但是,这种解释也属于部分老师的理解。对于in the treeon the tree的问题,徐广联先生在《大学英语语法》中这样解释:on the tree表示露在枝条外面,in the tree表示隐于枝叶里面。我们认为,关于on the treein the tree区别的经验性解释是适用于树冠(枝条、枝叶),教材这里是因为标识贴在树干表面上的,所以用“on”,表示“在……上”,因此,教材并非出错,而是我们的经验失误了。
[案例9] 关于someany的用法,教师往往会告知学生some用于肯定句,而any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但是在Would you like…? 这样期待得到对方肯定回答的句子中要用Would you like some…? 但是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 5 却多次出现了“Are you going to bring some snacks to the party?”“Is he going to bring some snacks to the party?”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教材印错了?
探析: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普遍认为教材出错。其实,这里用someany都是可以的,只是在表示询问和征求意见的时候,some包涵着说话者更多肯定的语气,不像any有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感。鉴于someany的语气更为肯定、礼貌,所以这类句子中使用some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其实,张道真先生在《实用英语语法》中也已经指出,any 间或可用在疑问句中,这时往往预计有肯定答复:Did some of you sleep on the floor? Can I tale some of this paper?可以看出,并不只是在Would you like…?中才用some,教材上的这种用法也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在小学英语教学和考试中,教师和学生可能需要一些确定的规则,游离于这些规则之外的一些语言现象十分难以被接受。在一些场合,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呼吁教材将这里的some改为any,或许教材编写组承受不住一线教师这样的压力,再版时真的也就改回any了。
[案例10] 对于bringtake这两个词语的差异,教师也有规则提供给学生:bring意思是带来,拿来,取来,指从别处把某人或某物带到或拿到说话者所在的地点来。take意思是带去,拿走,和bring相反,指从说话者所在地把某人或某物带去或拿走。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 5中,聚会是在Mike家里,其他小朋友在谈论带什么去参加聚会的时候,均使用了“bring”,这是为什么?他们所处的位置也并非都在Mike家里。而且课文对应的练习部分也是问:What are the children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 Grammar time板块中没有语境,怎么也是使用bring呢?
探析:课文中使用bring是因为叙述者是站在Mike家的立场,跟这几个小朋友所处的位置无关,练习也可以这么解释。 Grammar time板块中的句子绝大多数都是从课文中直接拿过来的,只是作为句子呈现,不用考虑语境。
[案例11] 对于做惯了句型转换题型的教师来说,都熟悉这样一条规则:a lot of可以修饰可数或不可数名词,意为“许多,大量的”,通常用于肯定句,否定句中一般要用manymuch替换。那么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5课文中却出现了“Do you eat a lot of sweets?”这样的句子,这样表达是否科学?
探析:确实有许多老师这么认为,a lot of通常用于肯定句。但是这个经验也是有漏洞的,章振邦先生在《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中这样解释:正因为a lot of, lot of, plenty of通常表示肯定意义,所以在某些表示不肯定口气的话语中,倾向于使用many/ much。章振邦先生的解释也是就通常意义上讲的,正如国外一个教学网站的解释:We use “a lot of” with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It is commonly used in affirmative sentences, although it is possible to see it in questions.下面是该网站提供的两句例句:
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to do.
Do you drink a lot of coffee?
在例句2中,提问者往往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具有肯定的口气,也期待得到对方的肯定回答。据此可以分析,教材第五单元的课文中,Mike由于牙疼,去看牙医。牙医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问Do you eat a lot of sweets?也是十分肯定的语气,这样问只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因此也用了a lot of。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避免命制机械的句型转换这样的习题,用片面的规则和日常英语表达中的特例去考查小学生。
[案例12] 就以字母o结尾的单词的复数问题,不少教师也有自己的“法宝”,如“黑人英雄喜欢吃西红柿和马铃薯”,即hero, negro, tomato, potato这几个词的复数形式是加es,其他都是加s。也有教师总结出这样的规则:有生命的加es,如heroes, negroes, tomatoes, potatoes,无生命的加s,如photos, zoos, radios。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3 呈现了:You can see kangaroos in Australia. 六年级下册Unit 6 也出现了You will love our kangaroos and koalas. 这样的句子。Kangaroo是有生命的,为什么复数是加s呢?
探析:首先,关于看有无生命决定加s或者es的“规则”产生于传统英语入门教学,那时候教材提供的词汇量相对较少,以o结尾的单词也少,要求小学生掌握的更少,于是教师似乎探索出看有无生命这样的“小秘密”,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这一规则很容易被推翻,例如mangos是有生命的,但是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看出,mango的复数形式可以加s也可以加es,只是教材选用了mangoes这一形式,并不是因为这一规则。再如bamboo (竹子)也是有生命的,但是其复数形式也并没有加es
其实,小学生也没有必要非要学生记忆一些所谓的规则,尤其是一些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规则,教师应花更多的精力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关于以字母o结尾的名词的复数变化,这里也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个帮助记忆的好方法。张道真先生编写的《实用英语语法》中写道:以o结尾的多数加es,但下面两类只加s(1) 词末为两个元音字母的词,如kangaroos, zoos, bamboos, radios, studios等;(2)某些外来词,如photos, pianos, kilos等。
四、由教材编写缺憾引发的教材真出错
[案例13] 在五年级上册Unit 3 My animal friend课文中,Mike介绍了他的动物朋友——a dog. 在教学中,笔者的一名学生提出:在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一单元,教材插图中Mike曾被狗追咬,Mike一脸惊恐并明确表示:I don’t like dogs. 他怎么会养起宠物狗呢?同样的问题还有,五年级上册Unit 5 What do they do?一单元介绍,Su Hai的爸爸是一名医生(My father is a doctor. He helps sick people.),但是在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 这一单元,Su Hai感冒发烧了,还到医院看医生(Su Hai is ill. She goes to see the doctor.) 医生也仅仅给出了很常规的诊断意见(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drink some warm water),学生提出质疑:她爸爸就是医生,感冒还要去医院?
探析:这两处“错误”都是笔者在教学中,学生提出来的质疑。听到这样的质疑,笔者不禁佩服孩子们的记忆力和观察力,一方面告诉他们教材编者可能没有考虑完善,另一方面也试图自圆其说向学生做出解释。对于第一个问题,Mike养的宠物狗比较小,抑或经过一年,Mike的性格和想法发了改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使家里有医生,生病了还是要去医院的,就像爸爸妈妈是老师,孩子读书也是要去学校一个道理。这两个解释,学生似乎也并未信服。如果有条件,我们还是希望编写组能对全套教材进行系统考量,使之更科学、更精致。
[案例14] 五年级下册Unit 2 Cartoon time板块,小老鼠Bobby在公园骑自行车,双手离车骑行耍酷,还开心地说:The bike is cool! I can fly now. 插图幽默效果十足,Bobby十分兴奋,孩子们也看得不亦乐乎。但是有家长反映,双手脱车动作危险,他儿子周末骑车时模仿Bobby,不仅自己摔了跤,还撞到了路人。
探析:教材中这一卡通故事幽默风趣,配套的动画资源更是把Bobby那种调皮的形象表现地活灵活现。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教材作为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学生心中的绝对权威,孩子们对教材核心人物Bobby也是崇拜和喜爱有加,十分容易模仿危险动作而导致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教材编写组将此处进行修订,也可以加一个小贴士: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教育孩子树立必要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维护安全。在教材修订之前,广大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提醒学生不要模仿。
[案例15] 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parents 这一单元主要呈现了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在课文中,Mike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子分别介绍了自己和家人在早上、下午做的事情,这样的表达并不符合现在进行时的实际用法。在课文后面的阅读练习中,教材还设计了如图两项练习(如图),试问:一个人如何分身同时做两件事?这两件事在课文中还跨越了上、下午两个时段。
探析:就这篇课文的情境,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视频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效果:Mike拍摄了一天的生活,正向我们展示他所拍摄的视频,他用现在进行时描述了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情景。由于上、下午时间的跨度,这里并不符合现在进行时的用法,笔者认为最适合语境的是用过去进行时。当然,教材编写组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得不虚拟了这样一个情景,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紧接着课文的练习(如图),第一项练习要求学生将人物和上下午不同时段(正在)发生的两个动作连线,这如何体现现在进行时?第二项练习,不同时段的动作以表格形式梳理,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是极易造成误导的,学生容易混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用法。练习中“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afternoon?”这样的表达也是欠妥的。
我们建议教材编写组对这一设计进行研究,是否仍然需要用两个不同时段来呈现现在进行时?是否可以将情景调整为小朋友来Mike家做客,Mike带领他们参观家,并介绍家人正在做的事情?笔者认为,对于初次接触现在进行时的小学生来讲,将情景设计在某一个时间一家人在做的事情或者通过打电话询问对方家人正在做的事情,这样现在进行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容易体现出来,也更易于学生理解。
五、英语教师经验失灵现象分析及对策
从以上15个案例可以看出,困扰一线教师们的除了教材本身的少量瑕疵,这些困扰更多在于: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教师已有的经验发生了冲突,造成了教材在很多地方“假出错”,而实际上却是教师原有经验的“失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研究。
() 教材语言鲜活,教师要欣赏教材、研究教材
新修订的教材语言鲜活、地道,句式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生活特征与时代特色。尽管教材本身有所瑕疵,我们也不应全盘否定新教材,遇到问题要多查词典、语料库,不迷信网络,否则就会动摇学习信念的根基,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六年级上册Unit 3一组对话“—Where is the fish now? —I ate it.”也有教师质疑这样的表达问答形式不一致,实际上与“It is in my stomach.”的中式回答相比,“I ate it.”的表达却是十分地道、风趣自然的。一名教师只有喜欢教材、欣赏教材,才能更好地去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接受鲜活地道的语言表达,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即使发现教材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也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发现和探究的源泉。
() 语言灵活发展,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经验
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比较习惯于旧教材相对机械的教学模式,对新教材不能适应甚至批评不断。各地小学在推广英语教学初期,由于小学英语师资缺乏,许多非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经过短暂的培训,进入了英语教师队伍,他们的语言基础本身就是不扎实的,语言越是鲜活,对他们的难度也就越大,对他们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只能想当然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近期,就有老师在译林英语备课室QQ群里对五年级下册Unit 5课文中的一句话“Ben the dog is sleeping.”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是:Ben’s dog. 她认为老教材中Ben是一个男孩的名字,新教材出错了。可见,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差异较大,一些教师仅凭记忆中的经验去判断,或者盲目迷信一些专家,认为教材出错。
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是江苏省教研室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写组中外合编而成,汇集了许多专家的专业智慧、知识和经验,语言材料的信息源也很可靠。尽管这样,对于教材的困惑,教师还是要坚持敢于质疑,及时讨论,查阅权威文献、语料库等资源,严谨治学、追求真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尽量避免过于盲从一些所谓的“口诀”和“规则”,毕竟语言是鲜活的、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我们对学生应有宽容之心。以四年级下册Unit 1为例,教材教授的是:—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I like Chinese and Maths. 教材编写组出版的《补充习题》上则出现了:—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I like English. 类似的句子,那么subject何时用单数?何时用复数?教师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就遇到了大量的考题,如:
1. I like Maths and Chinese. (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 you like?
2. I like Maths. (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 you like?
在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认为第1小题填What subjects,第2小题填What subject;也有教师认为都应该填写What subjects,因为你不知道对方回答几门科目,问的时候一般用复数。为此,我们请教了几位外国专家,他们解释说,问句的名词用单数还是复数取决于你期待的回答是单数还是复数,所以单数、复数都不能算错;当然,也有一名外国编辑说subjects通常用复数。其实,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宽容些,两种答案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不妨把道理告诉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而不要陷入一些极端的规则怪圈。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不是纠结这样一个老外都觉得吃不准的“s”。如果说考试要考,笔者认为,两种答案应该都算对,即使有老师出了这样的考题并提供唯一参考答案不愿变通,我们也可以原谅做错的学生。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即便被扣掉一、两分,对今后的英语学习、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毫无影响的。
() 参考资源繁多,教师要善于探究、避免盲从
目前,市场上各类教辅鱼龙混杂,编写水平不一,大量问题练习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遇到疑惑的问题,一些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以及《XX教材解读》、《XX课课通》等非教材编写组出版的教辅,批改练习、试卷过于死板,缺乏变通。有些教师甚至故意寻找这些疑点,并以此出题为难学生,不经意间甚至还给学生提供了错误的答案和解释。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得知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手表定律”。为了克服教材与教师经验、教辅、网络资源的不合之处,一方面教师要多查朗文、牛津等高级词典,要相信自己的知识判断和研究的能力,通过权威文献解惑,而不能过分依赖网络和一些质量并不高的教辅。另一方面,教材编写组应该更好地做好为广大教师服务的工作,尽可能的完善配套的权威资源,而不是把大量困惑和问题留给老师自己去解决,毕竟广大一线教师水平有限,视野也不如专家开阔。我们建议教材编写组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建议,对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进行进一步修订,将一线教师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进行解释说明,让老师们遇到问题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力争把教师误读对教学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