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年教科研共同体培… 01-05
2015—2016学年教科研共同体… 01-05
业务学习 01-05
主题作文教学例谈 01-05
读书活动新闻 01-05
理论考试新闻 01-05
保健师培训 01-05
网上学习 01-05
沙龙简讯 01-05
学习心得 01-05
会诊心得 01-05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市级课题>>构建引领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研究动态>>专业素养>>文章内容
大禹治水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0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文      来源:本站原创

 

大禹治水
一、揭题导入
1、老师今天想先来考考大家,咱们先来看一个字,这个字认识吗?谁来猜一猜?
2、同学们真聪明!这个字就读“禹”。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原始时期,虫蛇泛滥,一个勇敢无畏的人用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拽住一条虫蛇,这样为民除害的大英雄人们就称他为“禹”。禹后来成了远古时期与尧舜齐名的部落联盟领袖,老百姓都非常尊敬他,所以又称他为“大禹”(板书:大禹),一起读一读。
3、大禹除了治虫蛇之外,还做了什么让人如此尊敬呢?
4、我们今天的课题就叫做“大禹治水”。咱们先来看“治”这个字。“治”从本意上来说就是治理洪水,水治理好了就笑口常开了,中国的汉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治”这个字。三点水写瘦一些,私字头宽宽的,盖住下面的扁口。
5、一起齐读课题。
6、同学们,读完课题,有什么疑问吗?(a你关注原因。还有吗? b你关注方法,还有什么要问的? c同学们想知道结果吗?)
二、新授
过渡:你们的问题有这么多,该怎么办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用心地去读一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联系上下文或插图想一想。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01页,自己读一读课文。
(一)分自然段检查自读情况
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说明咱们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老师现在想检查一下,看看你们的课文读得怎么样,愿意接受挑战吗?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能把这一段读准确可真了不起,这一段还藏着两个多音字朋友呢!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指名读“淹没”“冲倒”)
3、同学们,“淹没”的“没”表示隐入水中,看不见了,所以读没。“冲倒”的“倒”还有一种读音,读什么?“倒水”的倒。那什么时候该读倒呢?同学们,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你们看,大风把树给——刮倒了;解放军叔叔卧倒在草地上;小朋友一不小心摔倒了;这些人一起把一堵墙给——推倒了。你们看,竖着的东西躺下来,这时候就读倒。现在能分清了吗?再读一读这两个词。(齐读词语)
4、把他们放入句子中读。(齐读“滔滔的洪水……”)
5、(观看视频)同学们,你们见过洪水吗?想去看一看吗?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四千多年前,去看一看那场特大的洪水吧!
6、孩子们,你们看到怎样的洪水呢?谁来说一说。
7、真是来势汹汹的洪水,同学们,书上怎样形容的?这样的洪水就叫——滔滔的洪水(出示),谁能读得够大够凶猛?谁能比他读得更凶猛一些?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教学“洪”:同学们,洪也是生字呢,怎么记住它呢?
左边三点水代表水流,右边是共同的共,众多的水流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很大很大的水就叫“洪水”。拿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洪”这个字。(书空)
9、同学们,这样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四处流浪,这就叫——无家可归。
10、看到老百姓无家可归,你们的心情怎么样?(难过 悲伤)
11、同学们,请你带着这种悲伤、难过的心情,想象着画面把这组词语读一读。(齐读词语)
(滔滔的洪水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谁来读?这一段可难读了,谁有信心读好它?
2、这一段有两个词读起来特别有感觉,他们是——千山万水、千辛万苦(齐读)
3、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指名读)
3、同学们,这两个词都含有“千”和“万”,在这里真的是指“一千”、“一万”吗?指的是什么?
4、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几个带有“千”和“万”的词吗?
5、同学们积累的词语这么多,真棒!你们看,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遭遇到——千难万险,治水成功造福——千秋万代,老百姓对大禹是——千恩万谢,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老百姓对大禹的感觉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词。(齐读六个成语)
6、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学习语言就要善于积累。第三段谁来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读得很顺畅,说明刚才预习得很认真,第四段谁来?
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同学们,这一段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洪水被——制服了,这句话中还藏着两个生字宝宝呢!一起读一读。(出示:被、制)
3、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被”这个字。“被”这个字左边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个新的偏旁,叫做——衣字旁,再和它打声招呼。衣字旁特别有趣,它是由“衣服”的“衣”演变过来的,衣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呢?是的,衣字旁的字都和衣服有关。“衣”在做偏旁的时候,竖提要变成竖,撇捺要变成短撇和点,让出右边的部分。同学们,伸出手,咱们写一写“被”这个字。一点住顶尖,横撇向左边,一竖立中间,撇点紧相连,右边是个皮。古时候人们用动物的皮包裹全身当被子用,一起读。
3、咱们再来看第二个字 “制”。右边是立刀旁,远古时期,人们用刀来修剪树枝,所以要用到工具的“制”都是立刀旁的制。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制”,小手伸出来,一起书空。
4、同学们,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最应该感谢的是谁呀?因此,大禹也成了世代所敬仰的大英雄。
(二)理清课文脉络
1、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咱们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之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现在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吗?
2、(出示四幅插图)在这篇课文中有四幅插图,都说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这四幅插图就像一幅幅连环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同学提出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你的眼中看到哪一幅画面呢?
P1同学们,你们看,第一幅图画的就是滔滔的洪水。相传几千年前,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这样可怕的洪水究竟给老百姓带来怎样的生活呢?你能找出课文的段落读一读吗?
a、是呀,你读出了洪水的可怕。同学们,读完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b、读完这一段,我们知道了是洪水祸害了老百姓的生活(板书:洪水)。大禹正是看到这样的情景,才决定治理洪水,这就是治水的原因。
P2那么大禹又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课文又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a、同学们,你们看,大禹正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呢!(出示插图)
b、为了治水,大禹四处奔波,(引读)先是——仔细地察看……,接着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最终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c、同学们,这一段就是在写大禹他在干什么?(治水)真好,咱们又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一段就是在写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板书:治理)
P3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家人呢?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谁来读一读?
a、老师发现你读得特别用心。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家,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你们看,大禹的儿子正在家门口朝他的父亲招手呢!可是,治水未平,大禹又怎能回家呢?老百姓听说这个故事后非常感动,用一个成语概况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板书)。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b、同学们,大禹在治水过程中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最终,他制服洪水了吗?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
P4(出示插图)孩子们,你们看,黄河静静地流淌,百川乖乖地流向大海,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样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这一段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结果,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板书:制服)
(三)总结提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提炼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说出了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这些词语的用处可大了,你还能用上这些词语完成这个小填空吗?大家想一想,用上板书上的词语。
( )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禹下决心要( )洪水,他曾经(       ),最终带领老百姓( )洪水。
2、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啊!同学们,你们看,面对滔滔的洪水,大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大禹也没有退缩;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想方设法,终于制服洪水。老百姓终于又过上了春来播种,秋有收获的日子。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大禹,让我们充满崇敬地称呼他——大禹;让我们满怀深情地称呼他——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大禹。
(四)生字教学
1、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咱们再来看一看这一课的生字吧!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0个。咱们一边读一边和这些生字宝宝交上朋友。(齐读生字)
2、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这些生字了,这一课左右结构的字特别多,老师从这些左右结构的字中选了两个,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它们的左边和右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
3、我们要善于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宽右窄。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个字,“害”这个字横画较多,咱们在写的时候注意间距要相等,这一竖要出尖儿。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宝盖头,宽宽的,中间是个“丰”,一竖要出尖,下面是个扁口。
4、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练习纸,把这5个生字描两个写一个。写字的时候“三个一”可不能忘。咱们要一看二描三对照,才能一个更比一个好。
5、反馈 同学们,我们写字要用心写,笔笔都写到位,现在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觉得哪个字可以写得更漂亮,就在后面再练一练,好不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