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
横山桥中心小学 汤晓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也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只靠几个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学生的这种需求。班主任应责无旁贷地加入到心理教育工作的行列之中。
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多,更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另一方面,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
育,才能卓有成效的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那么,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知”和“行”两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一)知——增强培育意识,确定小学阶段应重点培育的心理品质
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因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条件。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而人与人间的相容能力却越来越差。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显得极其重要。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主要是在成人的呵护中长大的,而不是在与小伙伴们的玩耍中成长,他们往往缺少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需要的合作、沟通的能力,甚至缺少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不应只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生活的本领。因此培养孩子合群、交往的心理品质不容忽视。
厌学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减弱了或失去了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如家长过低的期望值,往往使孩子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伴随着学习的不是求知的快乐和幸福,而是求知的不安和恐惧,削弱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厌学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乐学、会学。
此外,根据小学生的基础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小学阶段应重点培育的心理品质还有:自信、上进、毅力、耐性、自理、自律。
(二)行——小学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了解和尊重学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小学生的情感比较脆弱,意志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易退缩,常常会因一件事情的失败而心灰意冷,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难做到“败不馁”,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之时,我们更不可不问青红皂白大批特批,横加指责,而应该循循善诱,采用一些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
1.故事法
小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故事充满了兴趣,因此,对学生进行自信。耐挫等心理品质教育时,不妨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他们自然地获得体悟和心灵的滋养。如在学习完名人故事的主题单元后,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毛泽东、朱德、孔繁森、梅兰芳等的资料,并上台讲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迫不及待地对领导人的虚怀若谷、梅兰芳的爱国情义、孔繁森的无私大爱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些真实生动的例子都会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打下深刻的烙印,激发他们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
2.游戏法
做游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品质教育寓于活泼有趣的游戏之中,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如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时,可结合所学课文做游戏,教师可精心设计合作式游戏项目,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合群、合作、交往的重要性,克服妒忌、自傲、孤独心理。可设想小朋友野外探险,遇到危险,只有一个出口,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离开怎么办?都去争抢先出去行不行?让学生参与游戏,找到出路,学会镇静,与同伴合作,共同获取成功。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教育主题而举行的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这一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集体性,即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人。指导主题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主题班会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
主题班会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应不拘一格,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如在对学生进行自理教育时可举行“我是小主人”主题对会;对学生进行乐学、会学教育时,可举行竞赛式、趣味答题主题班会;进行自信、上进等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举行演讲式主题班会;进行成长教育时可举行烛光生日主题班会等等。
4.行为指导法
行为指导是心理咨询矫正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也适用于班主任的工作中。针对目前小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大多较自私,缺少爱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禁不住半点的委屈等特点,班主任可设计相应的行为指导课。如《面对误解》:放学后,同学们踢足球,小明不小心,将王奶奶家的玻璃砸碎了,他很害怕,就跑掉了,而小刚却主动去给王奶奶家换玻璃,这时别人误解是小刚砸碎了玻璃。教师出示问题:你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怎么办?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误解、委屈、宽容地对待他人。
5.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源于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后进生存在的许多问题行为源于他们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只有摸清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有些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家庭环境不佳,教育方法不当等,使部分孩子不同程度出现心理问题及障碍:如狂妄自大、自卑、厌学、孤僻等。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真实情况,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法,还学生心灵一片阳光。
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应该以班主任工作为载体,增强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意识,以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利用多种形式辅导学生学会调节心态、疏解困惑、控制情绪,锻炼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全而良好的发展,也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