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核心素养,学校也应当有自己的表达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许小红   来源:本站原创

   成尚荣先生认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紧贴中国学生发展的实际,从中国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在吸收“外来”的同时,必须不忘文化的“本来”。这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会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这样,中国学生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又跟上世界前行的步伐。

对于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选择,有偏向于成功生活的,有偏向于终身学习的,也有偏向于个人发展的,还有采用综合性取向的。中国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就是既有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而且二者是统一的、融合的。

我个人认为,对于核心素养,学校也应当有自己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中国表达相呼应,形成中国课改、教改的生动气象。学校表达的主题,就是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近一两年来,不少学校都在关注核心素养问题,自觉研究,自觉对照,自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这说明,课程改革不断地在改变我们,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开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路线也越来越清晰,结合得越来越好。比如清华附小的校本化表达是:天下情怀、身心健康、诚志于学、审美情趣、学会改变等。他们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从学校的文化历史传统出发,瞻望未来。清华附小正是在校本化表达的统领下,又走进了发展的新阶段。比如,“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是重庆巴蜀小学近一年多来一直思考、研究的问题,他们极有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再比如,江苏吴江实验小学,三年多来,一直研究“学科关键能力”。学科关键能力是他们研究框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个体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框架是完整的、合理的,而其中学科关键能力是他们的一个突破点,以学科关键能力带动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

我们横山桥中心小学确立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向美的身心、向善的品格、向上的学力、向真的学识和向新的行动的横小小真娃。

“向美的身心”,对应“健康生活”,包括“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体、坚毅的性格、略现的特长”。向真的学识”,对应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包括“崇文、重理、跨界、贯通”。

“向善的品格”,对应“责任担当”,包括“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文化”的认知和践行。其中“与社会”包括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初步责任感;“与文化”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包括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向上的学力”,对应“学会学习”,包括“乐学、会学、学会、恒学”。“乐学”是授之以“欲”,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是学力的前提;“会学”是授之以“渔”,学生为本、指导方法,是学力的保障;“学会”是授之以“鱼”,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是学力能得到保持的重要元素;即使失败之后也有“恒学”之力,表达为“还想学、坚持学”之意,又是授之以“欲”,开始新的一轮学程。

向真的学识”,对应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包括“崇文、重理、跨界、贯通”。

“向新的行动”,对应“实践创新”,包括“动脑质疑、动情合作、动口表达、动身实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