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李希贵的发现与行动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5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蒋建春   来源:本站原创

 

李希贵的发现与行动
 
李希贵的书并不难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耐读好读的一本书,近日在读的《新学校十讲》亦是如此。李希贵的书基本是口语化的,通俗易懂,很接地气,与那些高高在上的、躲在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不是一个语言体系。真正的大家也许都和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田野式的叙述,朋友式的交谈。
李希贵是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在我心里,应该算是当代中国教育家了。他有办学理想,同时,办学实践完全证明他成功了。据我所知,他前前后后所任职校长的的几所学校,办学都实现了“成功了”;当然,这个“成功”,不仅仅是质量高,而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不像有些学者型的校长,脑海中也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国”,但是其办学实践证明——蓝图很美,结果差强人意。也许是他(她)们没有把握好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
李希贵是智慧型校长。在李希贵身上,我看到了他的成功,其实就在于他善于琢磨,琢磨学校的办学规律,琢磨学校的方方面面。他自己都说:我们一直坚持寻找学校的问题,寻找自己的“痛点”。因为有志于变革和发展的校长来说,问题不是灾难而是机会,甚至是资源。李希贵待在学校已有40多年了,他做教师做校长的几十年,就是琢磨学校研究学校的几十年,他在民主办学的过程中不断碰到苦难甚至困境,但他总能迎刃而解,为什么?因为他在办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琢磨不断尝试,通过民主的力量,学校不断得以发展。“规律”一词在李希贵的书籍里、话语间流露最频繁的词语。比如,他认为新学校的使命:一是寻找学科教学规律,构建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二是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开发课程还包括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使国家课程通过我们的开发,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老师教,更加适合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学,特别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更加适合具有特殊资源的学校实施。对一所学校来说,只有改变了课程,学校才有可能改变。只有改变了课程,最终才能改变学校。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三是搭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舞台,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有选择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创造。对于教师亦是如此。选择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产力,学生有了选择才可能有动力。四是培养学生喜欢、敬佩的老师,把学校办成幸福的乐园。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这个学科,喜欢这个学科才能喜欢课堂,喜欢课堂才能喜欢学校。所以,老师是关键的关键。五是构建互动的领导和管理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塑造积极简单的学校文化。李希贵校长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十多年就在这几个方面如琢如磨。
李希贵的可贵不在于思考,可贵在行动。李希贵身体力行地很好地诠释了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世界上最远又最近的距离,是从“知”到“行”的距离。一个成功的人不在于他知道了多少,最重要的是当他知道后不是坐着说,而是站起来做。
因此,李希贵校长的琢磨,是科学的琢磨,琢磨如何科学的办学。在琢磨之后,他贴着“地面”的行动。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不断地用我们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工作的好学校!
2017年6月1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