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小周蓉   来源:本站原创

 

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表示的情境,所以有一定的符号经验。我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通过交流,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需求。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网络图这种平面图,并让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化表示?的学习过程,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符号的简洁与实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的培养仅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如,上学期学校举办‚阳光女孩节,我班就开展了一次,应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的调查。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通过交流,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以及统计的作用。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呢?数学应用意识是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心理倾向,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去思考和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看来我这位朋友就有很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五、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如: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我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因此,在评价学生克与千克知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