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谈监督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虞亚萍   来源:本站原创

 在养成的内容上,我们教师也应该列出一些项目,作为监督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

 一、学习上进行养成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保证学习上的良好秩序是任何学校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学阶段是学生有学习任务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也是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所必须的。我们从“学习用品摆放、上课、书写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落实学习上讲秩序。

二、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德”的意识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修正其行为,从而不断地获得相关的体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阶段除了基本的学习活动外,其他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实,除了学习活动,其他活动实质上是相关社会活动的主要缩影,让学生在这些看似简单实质上意义重大的活动中扮演好角色,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让学生的人格核中积淀优秀的元素,这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真正打好基础。

   三、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    “德性”在生活中体现,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展现。校园中的学生生活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细点,积累生活就是要从校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受用终身。我校从“用水、吃饭、上厕所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要求学生讲秩

四、让学生自觉地相互评价,使他律向自律转换    让要求在学生的行为中体现,并持之以恒,是我们的最终期望,也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影响是使要求变成行为的十分重要的强化因素,正确的影响起正强化作用,否则,只能起负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就是要全体学生都认同要求,接受要求,趋同于要求,并首先在集体中按照要求去做。通过长期的集体教育影响,使学生达到独处时也能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从而实现他律向自律转换,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成长成材,最终承担起社会、家庭责任。    

五、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语言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声调值、沉稳度、艺术性。是否全面准确,课间活动中语言卫生等。

六、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课余行为表现。

包括活动形式、喜好 、表现方法、协作精神、客人接待技巧等。

七、学生在校生活中参加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包括:参加升旗仪式、集合、集体演讲、校园实践劳动。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养成教育的功夫不仅在细微处见精神,更在于鲜明主题的牵引力量上,确定适合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主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相联系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养成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视角、更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剩下的就只有持之以恒地实践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