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王莉萍   来源:本站原创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追问
横山桥中心小学   王莉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在追寻素质教育。通过这本书,我们可知,“素质”指的是事物本来的性质、特质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点,即更强调先天禀赋。由此看来,“素质”是不可教的,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不符合当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由此,“素养”产生了。“素养”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对优质生活的追求。素养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素养组合也有所不同;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因为态度、价值会影响个人的品质、信念与行动。
光有素养是不够的,特别是当今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由此孕育而生。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进一步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
具备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因此,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式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即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我想,这就是教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答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