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第一章《素养与核心素养》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唐静怡   来源:本站原创

 

第一章《素养与核心素养》读后感
唐静怡
近期,我仔细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的第一章,收获颇多。
首先,我进一步领会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是能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积极的、决定性作用的素养。核心素养包含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意识积淀下来的,有助于其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必备的品格是指能够使个人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的品质,包括自律、公德和责任三个方面。这为我在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方向。
其次,作者还犀利地指出了当今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这些也正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困惑的。比如说,当前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立化(简单化、绝对化)和封闭化(模式化、僵化、固化)上。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深感班里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书中,作者给出了解决办法:“第一,要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论证、用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能力”;“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第三,要注重把单向思维的培养改为双向思维的培养”。那日常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书中说道:“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学不能仅限于潜心自得,还应当尝试施教于人,通过施教这一知识的外化过程强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这让我更加明白了课堂上为什么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因为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重整和输出过程,我们要关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抓住其“不足”,进一步指导、内化。所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一知识点,应该让他来当当小老师教教其他人。会教的,自然也就能抓住其中的关键点了。现在,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难度不断提高,我们老师更要在日常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更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了。由此,也对如今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毕竟教师起到为学生学生指明方向的作用。
再如,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这更是至关重要的。“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是教育工作的特性。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在对自己高要求,做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品格和能力之间是不能割裂的,两者相辅相成。优秀的品格对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要尽力开发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品格还是能力都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达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境界,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更有效。核心素养才能切实得到培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