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时下,“课程改革”在教学领域中已不是什么时髦的词汇了。那本次课程改革有没有结束呢?前两年,南京郑毓信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谈及当前的课程改革时指出:“这次的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激情---困惑---务实这样三个阶段。”的确,很多老师在这次课改中经历一番“风雨”。但风雨过后,彩虹在否?我们能否以一种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课改的现在,在肯定回答了“你课改了吗?”之后,你是怎样回答:“你务实了吗?”课堂是一面镜子,下面我想结合我的一些教学实际,对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务实精神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务实
一、怎样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初,我们把教学目标肢解成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位教师写教案时,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按部就班。后来经过实践、反思,大多数老师觉得很难达到“理想化”的课堂境界,往往顾此失彼。“必需的数学”使得一些老师误认为必需要做好每一步,面面俱到。其实,一节40分钟的课堂,怎能每节课完成诸多的“培养”。因此应该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几个层次,首先关注教育的一般目标;其次关注数学教育中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和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有侧重点,不要包罗万象。总之,还是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首要、重点考虑上,要了解自己的学生这节课到底需要什么,即充分考虑“学”的目标,而不是“教”的目标。
二、关于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情境”的作用。毋庸置疑,情境创设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提高了教学效果。《标准》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于是,《西游记》、《喜羊羊与灰太郎》成了课堂的“常客”,而且不管是什么样性质的一节课。而这却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的问题忽视了。下面是笔者听到的一节教学内容是“两步计算”的公开课导入阶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想听吗?
生:想。
师:好的!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风山口时,突然一阵狂风大作,狂风过后,大道中间站着一位妖怪,挡住了唐僧师徒西行的去路,并大声说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妖怪举起一妖牌,你们想不想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生:想!
师出示:计算236-179+68
……
显然,这个情境创设,确实对学生起到了激发兴趣作用,但是,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该仅此而已,更应该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更要考虑能否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上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如果诱导有误,学生整堂课有可能脱离不掉《西游记》的影子,甚至会浮想联翩!就是说,在创设情境前,一定要首先考虑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因此,不能出现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不能过分追求情境的“新、异”而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出现那些编造的谎言式的情境。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一)、少生枝节,贵在目标,
情境创设前,应突出数学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学生能否感受到教师的创境意图,有无可能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东西。所以,追求化利落,顺利化。
(二)、少些俗气,贴近生活
避免俗气,更忌胡编乱造。数学情境创设必须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
(三)追求科学性
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如果随意更改事实,学生很容易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
有教师在教学注意单位换算时,创设了铺地板的情景:“一间房屋如果铺9平方米的方砖,要45块,而改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然后提醒同学要注意什么!然而,“9平方米的方砖”是怎样的方砖?
情景虽然都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虽贴近生活,却不符合生活逻辑,不讲究科学。
三、对“合作交流”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主动探索得到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加之教研活动时组织者的偏向认识,导致许多教师叹出心声:“如今上一节公开课,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不知道听课教师和评委们会怎样评价这节课?”于是,不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
当然,合作交流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让小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有的问题,只有学生互相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阐释,比教者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要有效率的多。但是“唯合作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不该合作的也合作,不该讨论的也讨论,一刀切的思想依旧!这似乎是一种“民主化”意识。
事实上,《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合作交流作为新事物,有很多优点,我们固然知道。然而,独立思考岂不是一种更优秀的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牢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必须的则用,可有可无的则坚决不用。
四,再说说评价
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表扬鼓励教育。所以,我们就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于是, “棒极了”、“你太聪明了”、“真有创意”、“了不起”等词语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这似乎很“和谐”!课堂里不再有矛盾,不再有争论。即使有一点“跑题”,老师也很小心。
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因为每个学生对表扬的态度和需要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表扬,对事不对人,分别对待。就是说,表扬要适合学生当时的心理,要适合当时的课堂教学情况。
所以,批评并非要不得。如今,谈起批评,很多老师面对有的家长,要么唯恐躲不掉;或者“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实,批评与表扬,二者不可缺其一。当然,这里的批评,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甚至辱骂。小学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正确的批评,能指出学生缺点错误之所在,唤起学生新的认识需要和成就需要,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言语行为、活动方式与社会要求和他人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另外,虽然批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安或者悲伤,甚至痛苦,但这样,学生的心理才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成熟,认识更加全面,情感更加深刻,意志更加坚强,独立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况且,教育界已明确指出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
不过批评需要智慧,批评要讲究艺术。批评要做到“收放自如”,要做到适可而止,还要知道不同的人要区别对待。而且,批评要和表扬相结合,给一个巴掌也得记得给一个糖吃,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通过比较感受到自己的不对和错误。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节好的课堂,我想,务实可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愿今天,课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实在,让我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如果说课改后的课堂用“华丽”代替(当然,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说法),课改前用“简单”说之,本文并非倡导弃“华丽”而“返璞归真”。一句话,该要的,坚决追求,不该要的,抛之。
学习感悟
我觉得求真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点。对于数学来说,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真实世界的过程。要做到求真课堂就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老师的第一步骤。作为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切入点,好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引人入胜,在添加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又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但是书中部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脱离问题情境,并不影响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或者单方面的只利用这个问题情境只能让学生学会知识的一部分,没能深刻理解内涵。教学情境的华而不实,或者教学情境的不全面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度。
求真的数学课堂从教学情境中就是实打实的,在数学结论的呈现中注重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更能让学生在数学中领会真道理,做一个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