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格昂贵的古币却变成了一块一文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真实”上,而失去了这份真,古钱就变得一文不值。
是不是每次手舞足蹈、大张旗鼓的数学课堂背后都紧跟着“我学会了,我会学了”呢?答案是:不然。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看重了“新课程”中的“新”字——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形式、新的师生关系等等,一味地去追求这些所谓的“新”,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真实。
所谓真实,是和虚假、形式化相对而言的,真实就是返璞归真、朴实无华。而数学课恰好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它讲究求真务实。那么,真实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坦诚相对、互动和谐、共同促进的课堂。学生不是教师课堂上的玩偶,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都说“童言无忌”,这就充分证明了每个孩子的心声都是天真烂漫、朴实纯真的,他们的语言充满了真实性,他们的举止行为充满了真实性,理所当然,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个“意外”也都充满了真实性。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更加尊重学生的一言一行,克服成人主观上的一些浮躁和虚假,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追求客观实际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课堂真实的魅力所在。
一、体现真实的课堂主体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孩子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切忌把教师主观上的教学愿望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思考怎样去教会学生“钓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还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真实的水平和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运用了语文课上学过的《赠刘景文》这首古诗(不出示古诗题目和标点符号)来进行教学——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教师先让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读这首诗,指名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首诗一共有几个字?”随即教师又留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继续观察这首诗,并且自主地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把他们的算式一一展示给全班同学:7+7+7+7=28、14+14=28、4+4+4+4+4+4+4=28、7×4=28……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请这些学生一一站起来说说他们的思考过程,然后对他们的想法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又请了写出“7×4=28和4×7=28”的学生重点说说他们写这个算式的想法,教师予以表扬,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揭开今天要学习的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种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真实的数学课堂,必将会给这堂数学课的顺利展开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追求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地方,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俗话说得好:变化总比计划快!由此可见,如果课堂上只靠教师课前单方面预设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和不可预设性,教师都不应该有所回避或者加以掩盖。教师应勇于探索和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让课堂的四十分钟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1、情境创设应来自真实的资源获取。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教师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发展深化。一些数学课堂,教师利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后,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乏出现了一些“走过场”、“重形式”的数学课堂,其实质并没有起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看一些形象直观、新鲜刺激的事物,教师千方百计创设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很多数学课堂这样的情境创设恰恰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性,效果并不明显,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在笔者亲身的教学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失败的例子:笔者在班里上了一节一年级上册的《认识钟表》第二课时《认识半时》这一课。学生是在前一堂课(《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进行这一课时的学习。前一堂课学生学习的劲头不是很高,笔者在反思中写到:可能学生缺少了情境,致使学生对学习钟表的兴趣不够浓厚。于是,笔者在进行反复思考后,准备在“认识半时”这一课时中,设计一个“龟兔赛跑”的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 “你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那你们知道龟兔赛跑到最后是谁赢了比赛啊?”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学生回答:“是乌龟!”教师满意地点点头。于是分别出示了两张幻灯片,第一张是小兔子在跑步,画面上有个钟面,时间正好是8:00,第二张幻灯片是乌龟在跑步,画面上也有个钟面,时间正好是7:00。教师介绍说:“这是兔子和乌龟进行跑步比赛开始的时间。你会认吗?”教师的本意旨在复习前一节课“认识整时”这块内容。结果,等教师出示到第二张幻灯片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似地叫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了充分给学生发表意见的自由,教师大胆地叫这名学生站起来发表他的新发现。“老师,我知道为什么乌龟赢了。因为他们的比赛不公平。兔子和乌龟出发的时间不一样,兔子是8时出发的,乌龟是7时出发的,乌龟比兔子早出发了一个小时,所以当然是乌龟会赢了!”
多么细心的孩子啊,教师在情境设计当中完全忽略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的真实情境,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这样尴尬的一幕,这种任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情境,混淆了原本故事的真实性,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复习引入”上。由此可知,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能造假,不能与生活常识相悖,不能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更不能脱离了数学内容。数学课堂应该符合客观现实,教师应善于挖掘真实的资源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尽管在课前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出过大概的设想,但我们所面对的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有些情况并不是教师可以主观臆测的,而教师作为课堂引领者,就需要捕捉住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抓住课堂的“闪光点”,还课堂真实的本色。听过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一课时,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写一写“二千零九”这个数,教师在巡回观察时,专门挑了两位学生的错误写法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其中有一位男生写了“200009”,还有一位女生写了“209”, 教师分别请这两位学生介绍一下他们的想法,然后让在座的小老师们一起评一评、议一议他们的写法是否正确。
小老师们看到自己班同学的错误写法,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第一种写法这个数我们教都没教过,太大了。”
“第二种写法应该读成二百零九了,而不是二千零九。”
“二千零九应该是一个四位数!”
“二千零九最高位在千位,中间应该写两个零!”
听着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满意地点头称赞……
可见,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每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真实的流露,这些细节随时可能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把这些生成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大胆地展现学生真实的一面,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真实水平。《新课标》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如今的数学课堂精彩纷呈,可是往往我们的教师会或高或低地估计了学生自身的水平。备课就要先备学生,课前教师先要了解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听过二年级下册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教学“31+45=”这道口算题时,想让学生运用多种口算方法进行口算,学生确实想到了很多种计算此题的方法,比如:先把个位上的1+5=6,再算十位数的30+40=70,再用6+70=76;把31分成30和1,30+45=75,再用75+1=76;或把45分40和5,31+40=71,71+5=76;……这种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题,学生本来就比较容易掌握,但老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拼命又硬塞给学生一些小棒,让学生重新再去摆一摆小棒,让学生重新再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最后再从小棒的演示过程讲回到题目上去。这样的数学课堂,既显得刻板程序化,又低估了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失去了课堂原本应有的真实性。
4、小组合作应体现真实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能够看到小组间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的确,合作交流是新课程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它能让学生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很多的小组合作,看似形形色色、五彩斑斓,却只是教师精心的“包装”,徒有华丽的外表,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在。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声令下,坐在前排的学生就马上向后转,围成四人进行“合坐”,虽然学生都张着小嘴在讨论问题,看似一副副滔滔不绝的样子,但往往实际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只有小组长一个人。等几分钟过后,教师一声“停”,全体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全班反馈交流时,被叫到的学生往往代表着自己的个人观点:“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等等。这不禁让人开始深思:这样的合作真实吗?这样的合作真的有效吗?
新课标指出:“提出合理的合作探究问题、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的是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他们需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真实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召唤课堂真正的有心人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任务就是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寻找、收集和探索学习资源,使学生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营造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书本上的主题图,前3株玉米枝儿上每株长了4个玉米,最后一株玉米枝儿上长了3个玉米,学生能很快列出3×4+3=15,这个乘加算式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很快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而4×4-1=15这样的乘减算式始终没有学生列出来。于是,教师在第4株玉米枝儿上放了一个课前准备好的玉米,然后把这个玉米慢慢地放在了小熊的手里。教师没有多说什么话,默默演示着这一系列动作,给了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随即全班同学陆续举起了小手,开始产生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一个小小的玉米替代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创设了小熊在第4株玉米枝儿上把第4个玉米掰下来的情境,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小小的古铜币有它锈迹斑斑的价值,擦去古铜币身上的锈迹,它就变得一文不值;而数学课堂也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的一份价值,它存在着一个个真实,避开任何一个真实,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将变得一钱不值。数学课堂并不是由几个枯燥的数字图形和几条简单的公式定律组成,它是一潭“活”水,要使这潭“活”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就要每天给它注入新的生机。只有这样,生活在水里的“小鱼”,才能每天真实快活地汲取养料,真实严谨地创造思维,真实自信地展现自我。让我们共同呐喊:数学课堂,还我真实本色!
学习心得: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多年,我们原本呆板机械、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也变得丰富多彩、朝气蓬勃起来。特别是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更是花尽了心思,变着各种法儿去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力图使整个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大胆开放起来。但经历教学实践后忍不住反思:孩子们学得快乐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快乐!可再仔细回想:孩子们真的学会了吗?知识真的掌握了吗?此时却再也给不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反思之余还需努力,努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