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实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与课程改革携手走过近三年后的今天,转身回望,反思课改走过的历程,有过课改之处的一片茫然和通识培训之后的豁然开朗,有过与新的教学方式不相适应的痛苦和走入新课程的愉快,有过因受传统教学思想或教学原则的惯性干扰而实验失败的困扰,也有过成功探索的喜悦。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任重道远。而今课程改革又面临新的问题,盲目跟风,矫枉过正,发展中的课改正在经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考验。笔者就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谈几点意见。
一、 真实有效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学生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因为生活经验是对一类具有同样性质的生活情境结构的抽象,这种抽象是学生以自悟的形式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呈现给学生,使数学生活化。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紧扣刚刚结束的第28届奥运会说:小朋友们,举世瞩目的28届奥运会于8月29日在希腊雅典圆满的落下了帷幕。我国的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性突破。(多媒体课件展示第28 届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同学们知道吗,我国获得多少枚金牌?多少枚银牌?多少枚铜牌?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紧接着提出,你能根据32枚金牌,17枚银牌和15枚铜牌提出数学问题吗?教师从学生提出的众多数学问题中抽出“银牌比铜牌多几枚和金牌比银牌多几枚”两个问题,并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一个问题复习了两位数减两为数的不退位减法,在此基础上解决后一个问题,学习两位数减两为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反映出三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较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三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利于教学准确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内化和发展。
二、 真实有效真的教学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调整,内化,
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但是,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不注重旧知的复习,不注重寻找重新知识的衔接点,要吗旧知的复习与新知没有联系或者联系甚少,新旧知识各是一张皮,要吗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在旧知的复习中孕伏新知,横空出世,突兀将新知展示给学生,造成因知识的连接不到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不是无源之水;二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激励,动手操作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学生学习的亚目标,充当新旧知识联系桥梁。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创设情境之后,为学生准备了下面三组复习准备题:
1、 计算下面个题,然后说出计算的方法。
5/11+3/11 5/8+3/8 2/9+4/9
2、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和2/5 3/4和7/20 5/12和3/8
3、 观察,然后用分数表示两个阴影面积的和。
从上面的练习设计中可以看出,1、2题是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这两方面的知识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题借助图形把学生的认知结构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过渡,是亚目标,是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最近发展区,充当新旧衔接的桥梁。在这样的铺垫下,不仅较好地注意建立了新知对原有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造就了学生具有这样的学习心向,顺利地把学生从对旧知的进一步掌握引向对新知的探究,课堂教学有效。
【学习心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不是非要“生活情境”,以至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生活情境的创设,过分注重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丢掉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当然,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例如,某农村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生活中大量不平均分的现象说:8月15中秋节那天,妈妈拿出一块月饼,让小华和小红二人分了吃,结果小华分得多,小红分得少,小红吵着,闹着不同意。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忙想点办法,使小红没有意见。待学生说出两人分一样,平均分的方法之后,教学水到渠成的进入几分之一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操作,图画或者多媒体课件。总之,无论用什么方法去激活,始终要把“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不能沉湎情境的细节之中,使教学真实的反映数学生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