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是重要条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尽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而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做到以下两点又是很有必要的。
1.学生能感受、体验、经历数学思考的学习过程。
注重让学生感受、体验、经历数学思考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们数以数主题图中各种物体的个数,然后分组记录到事先准备好的表格里,再让学生们通过表格猜一猜每组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规律?学生们在猜测以后,再让学生们拿出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学生们通过猜测以及验证以后,明确“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排在两端物体的个数总比排在中间物体的个数多一”,最后再出示一些学生身边有这样规律的图片,让学生们发现这样的数学归路也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任务,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们能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布置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能找到更多的信心。
【学习心得】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属与落脚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负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更新理念,具备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并充分尊重学生,努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致力于教学教育研究。创造真实、真切、真诚的数学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