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
1.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
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
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可以这么判断: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
2.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
不过,我们正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有这样一个案例: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 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实验,实验后,小朋友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然后,有的小朋友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于是老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画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实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就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实验的结果是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
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在这个案例里,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也随之不断改变。
3.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
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师要学会在儿童不同的阶段,促使儿童一步步逼近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起新的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看待可能性,就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4.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
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我们可以这么说: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
首先,童心意味着创造性。一年级的小朋友写过一首诗《梦中》:“梦中,/我把小手伸出来/让它透透气;//梦中,/我把小脚踢出来,/让它散散步;//梦中,我把小屁股钻出来,/让它乘乘凉。//梦中,/我一个喷嚏,/吓得妈妈跳了起来,/惊醒了,看着我的睡相,/妈妈心疼得/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于是,香甜的梦又开始了……”充满童趣,充满想象力,想象力对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可见,创造力是童心不灭。成人的创造性是儿童品性的延续。我们永葆童心,就会永葆创造性。
其次,童心意味着独特的思维。李肇星在<《儿子三岁》中说,儿子常常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比如,“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噢,因为它只有一条腿。我有两条腿,太好了。”又比如,“大海为什么不停地喊呢?”“有的浪跑得太远,大海叫他们回来。”“为什么许多字不认识呢?”“它们没告诉我它们的名字。”……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读了这些自问自答,笑声总是从心里响起,在笑过后我们想到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童心啊,你总是把我们导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啊,如果轻慢了、忽略了、挤压了童心,那绝对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5.童年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当下的环境对儿童提出了种种严峻的挑战。一是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引导儿童追求快乐和幸福,但不能追求生活的享受,不能让娱乐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更不能代替教育,否则会“娱乐至死”。二是虚拟世界中的陷阱。虚拟世界能让儿童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但是虚拟世界存有很多诱惑,布有很多陷阱,低劣、恶俗的东西会慢慢侵蚀儿童的心灵,消蚀高尚和圣洁的情感。儿童必须靠教育增强自己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各种“问题家庭”的增多,儿童心理悄然发生变化,产生心理缺陷与障碍,亲情的淡漠导致情感的偏狭甚至异化。四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核心价值观被遮蔽被模糊。在鼓励学生尊重、吸纳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澄清、辨别和选择;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等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教师对儿童的引领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儿童立场,决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严格要求是另一种爱的方式和形式,“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并未过时。儿童立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学习感悟:什么是儿童的立场,是对儿童的一种认识和发现。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进行教学。我们常常是站在成人的立场来看待他们。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是我们上课时往往会忽视这种天性。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应该知道,应该掌握。或者他们可能会怎么做,然后依据这种可能设计我们的教学。但是事实呢,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儿童的表现反应还是和我们的预设有偏差的,比如研究摆的时候,我们教师应为知道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所以我们设计的探究方向是去探究摆绳的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而对于儿童,他们看到的,以及他们的经历会让他们更加关注摆的重量。作为教师,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儿童引向我们所设计的方向上来,而忽视了儿童心中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来研究摆的重量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呢。如果我们能郑重认识儿童,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就应该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当他们自由探索发现自己所想原来是错误时,远比让他们带着疑惑来验证科学真理来得有意义。所以本着儿童的立场,有时我们还是让他们做一个自由地探索者。
其次儿童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可能性,而这一过程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记得有一位科学老师说过这样一件事,他让他的学生帮他拔棵草,应为他要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他派了一个小朋友去拔,结果孩子去了很久都没回来。照我们成人的想法拔棵草有什么难得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吗?不就是一拉就可以完成的,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拔棵草都不会。于是他叫了另外一个孩子去,结果等了好久他们带着拔的草回来了,这课草拔的相当完整,原来孩子是怕伤到草的根,在那里一点一点地把草给扒出来的。看,这就是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儿童有很多种可能性,他们可能是个很细心的人,而这需要我们教师的耐心去等待,去发现。
儿童的立场有时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所以我们有时要放弃自己的成人观,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发现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