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叶老的一些文章,其中一些句子对我教学启发有很大裨益,因此把它做一下摘录。叶老谈道“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马马虎虎的读是不值得鼓励的。要紧的是查一查读的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的读。一部《创业史》没读好,问题不算大,养成了马马虎虎读书的习惯,可是要吃一辈子的亏。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做一些必要的启发。做了这些准备,改作文大概不会太费事了,而学生得到的实益可能多些。”
我想我们现在老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深入而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却涉及很少。有些课文的写作手法是需要去教一教的。比如《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这一写法比较突出。首先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我们可以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孩子们明白了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先去掉环境描写让孩子反复阅读,再加入环境描写再让孩子读,在对比朗读中,孩子体会到了环境描写的重要。可以采用同样的比较阅读法,让孩子体会“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这三位人物的话语对谭老师形象的烘托作用。让孩子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加入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