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教与学的真谛明确地概括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教书育人、读书求学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追寻陶氏教育之魂,我校师生在求真的道路上且行且思: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践行了求真的理念。
求真是课堂之本,作为一名母语的传播者——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课堂上必须给学生展示“真语文”。“真语文”就得讲真情,求真理,归根结底就是语文的两性——工具性与人文性须求真,务实。
一、人文性:讲真情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讲真情,重真情,做一个真诚待人的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适当得当,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追求真诚
“求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像陶行知那样真心诚意教语文,“以真诚育真诚”。其一,真诚对语文。要学生热爱语文,爱学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教师首先就要爱语文、爱课堂、爱读书,对语文、对课堂、对阅读饱含真情。其二,真诚对课堂。真语文反对虚假,不装,不演,不做作,不作秀,不虚华,不做表面文章。其三,真诚对学生。贾志敏老师强调,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而要真心诚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此外,不该无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你从头教起。
2.追求认真
“求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认认真真教语文,“以认真育认真”。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有很多关于“认真”的要求: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认真写好汉字……可见,认真既是做人的态度,也是学语文的品质。课堂上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习惯,保持认真的态度。
3.追求本真
“求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还原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从语文课和语文名的初始状态看,真语文必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任务,紧扣字、词、句、段、篇,本本分分、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好语文、教实语文。当然,语文教学既要保持语文课的本真,也要保护做人的本真。任何一切花里胡哨的形式当只是过眼云烟,待时间积淀后,我们会清晰地感觉简单、扎实、本分的教学才是最管用的,才是最真实的。所以才会有返璞归真的经典诵读和汉字听写大会,所以课堂需要本真。
4.追求纯真
“求真语文”要求语文教师要坚守本分教语文,“以纯真育纯真”。其一,语文课要纯真。长期以来,语文课掺杂了太多的东西,承载了来自多方面太多的期盼,以致纯度不高。数学课没呼唤上出数学味,英语课没呼唤上出英语味,语文课却呼唤上出语文味。这呼唤正说明了语文课纯度的流失,语文课必须姓语名文,提升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秉持其文味。其二,语文教师要纯真。教师不被私心杂念和名利左右,真诚对待学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语文教学,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循序渐进,应该教活语文。其三,学生要纯真。学生在阅读中崇尚真情实感,在作文中追求真情实感,反对无病呻吟式的假惺惺,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诚对待语文,以真诚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工具性:求真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从工具性层面理解,我觉得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做个实事求是的人。
1.追求真理
“求真语文”要追求真理,要敬畏科学,养成科学的意识、精神和态度。追求真理,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听说读写的规律。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并运用语言的科学规律,教出规律,学出规律,才能成就学生学“语文”的本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学就文论文,不揭示听说读写的科学规律,更谈不上运用规律。语文教学之“真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真语文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养成科学的认知规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2.坚持真理
“求真语文”要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正面与反面相结合的教育。然而,一般人不会想到课文的问题,更不会去修改课文。在他们心里,课文一般出自名家之手,又是名篇佳作,还有编辑把关,会有什么问题呢?课本的神圣权威阻止了学生批判不实的脚步。面对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更新观念,敢于动摇教材的权威性。只有动摇了教材的权威性,我们才能开放地、创造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教材。师生完全可以以“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去审视课文。语文教学完全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镌刻在我校正门内墙上,无声的文字提醒着横小师生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今社会,应该始终坚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陶氏理念,把语文教得简单、认真、真实、有效,使母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秉持“求真”状态,培育出更多的“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