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以来,用真爱和真知培育真人就是我校一贯坚持的教育主张,而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真”字在课堂教学上意味着求真务实。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真切。记得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进行会诊课打磨的时候,师傅听完课一针见血地指出:“感觉你就像一个局外人,置身于教材之外、课堂之外,根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正是因为如此,我很难调动台下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的进程十分生涩。我也充分认识到,真实的情感投入对于课堂是多么重要。无论是提问、交流还是示范,教师的表情、动作和语气都应该有恰如其分的展示,而不被教师的威严和师长的仪态所束缚。情感真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课堂上期许的眼神,认可的点头,安慰的抚摸,激励的话语,体会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更能唤起学生内心真挚的情感。
手段真多。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运用,课件几乎成了每节课必用的手段,网上资源丰富,图、文、声、像等信息量庞大。本着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课堂呈现的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安排些好看的、新鲜的内容,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被吸引过来了,学生走马观花,更看西洋镜似的兴奋,教师则成了放映师,一节课下来,真正的收效又有多少? 是无数道惊奇的目光,是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还是视觉和思维的疲劳?由此得出,多媒体手段虽能使课堂有声有色,却也不能滥用,应作为课堂的辅助手段,用在关键之处,且要用的恰当,才不至于让“真”课堂成为“虚”的花头的堆砌。
活动真情。每逢公开课,为了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通常会挖空心思设计学生活动,甚至课前安排“演习”,脱离课堂本真。为了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小组讨论成了固有的环节,小组活动虽看似热闹,实则暗藏弊病。不难发现,能力强的小组长掌握了发语权,独领风骚,能力较弱的则成了麻木的失语听众,而逮着时机休闲的学生就趁机嬉笑放松。没多久教师一声令下,大伙就悻悻地回归座位,导致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因此,要使学生活动真实而有效,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进行讨论,教师也该参与其中,相机指导,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全班交流,进行思维的不断碰撞,最终促使课堂教学的深入与学生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生成真实。在课堂上,每当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心中总是焦急地期待着台下有学生站起来一口气说个准,学生若是答不出或答错,心中又会十分气恼,这种焦躁的心态尤其体现在公开课上。其实,大可不必。对于小学生而言,“错”有其必然性,教师不该简单地否定学生,而要有宽容之心,允许学生出错。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的发生。教师更要有智慧之心,艺术地处理随机产生的错误,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充分挖掘了错误的宝贵价值,更培养了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反之,过度地防错、避错,反而会大大削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欲望,更间接地压抑和扼杀了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门很深的艺术,须以求真的态度去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