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起作业网的平台的探索心得
减负增效,教育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而破解这道难题,需要科学的思维,也需要技术的支撑。因材施教,中外教育秉承的共同法则。而实现这种境界,需要理性的判断,也需要行动的探索。作业的设计、布置和批改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口号由来已久,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盲目布置作业、题海战术和重复作业使许多学生不堪重负。怎样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作业有效性?怎样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布置个性化作业?怎样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作业、完成作业?“一起作业”({域名已经过期})是“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课题的研究平台,供注册学校教师及学生免费使用,它针对现行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英语作业形式,如情景对话模仿、词汇过关、语音游戏等,英语教师给学生注册后,学生即可通过网络完成教师布置的英语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架起了有效沟通与互动的平台。“一起作业”网络平台的使用,将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为我市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注入了新的元素,让教师轻松教,让学生快乐学!
网络作业,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作业方式的改变,但其实更在于这种改变对教育本质追求实现的拉动作用。学校通过网络作业,在于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网络平台通过学生作业情况来推送相应的作业给学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匹配相应的作业量,让理解还比较生疏的学生多练习,让已经掌握的学生避免做重复的练习,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以往,教师对于学生作业反馈都要在课堂上进行,由于时间限制,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网络则提供了更大的互动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随时和学生沟通,学生也可以做到随时和同学沟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互动。我觉得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关注个性发展
瞿神尧老师说,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的双重目标,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活力,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能力,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作业。
二、改善师生关系
学校通过网络作业改变传统的学生作业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现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讨论指导解决,提高个性化和作业有效性。以往的作业,教师从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到去教室反馈作业情况,凭的是教师的记忆。而利用网络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看到学生的作业情况与质量。如可以按题查看某题的完成质量、典型错误或按人查看某学生的完成情况,或按班级查看一次作业的总体情况等等,并且通过网络即时与某一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作业辅导。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辅导,系统会提供答案库以帮助学生解决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在自己学习过程的记录中,发现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发挥在学习中评价的主体地位。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优化教学:实现分层指导、个别指导的策略艺术
网上作业,主要有适合学生网上完成的基础题、选择题和开放题,并进行分层设计。如在作业布置时,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B类是基础题,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发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导,各取所需。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分层原则: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多鼓励;中层次以上学生有变化、有综合、促发展。
其次可以减轻课业负担。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处理大量信息的优势,通过一定的技术,可以在自动识别、批改的前提下,强化人机互动,提高作业效率。如:在学生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练习又快又好,则可以自动减少同类知识点的作业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反之则可以进行强化作业,并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自动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继续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同时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以前的作业中,教师无法观察到学生的作业细节,如学生作业时间、作业顺序等。而在网络平台上,网络平台可以详细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
“基于网络平台的作业流程设计与实施”,与其说是一个内涵发展的项目,倒不如说是撬动教学改革的一根“魔棒”;与其说是作业方式的改变的契机,倒不如说是优化因材施教的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优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但这种技术优势要变成教育优势,这种物质条件变成精神力量,还需要从教育本身进行深入的探索。网络作业,只是发生变化的载体,而不是全部。
我们希望通过理念更新、技术介入、行为转变,通过网络作业的实践,进而实现因材施教,服务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